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我国古代滑雪工具名称演变(2)


    在《新唐书》中还记载了同一时期的拔野与流鬼、回鹘等民族的滑雪器具。“拔野古一曰拔野固……漫散碛北,地千里……俗嗜猎射,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流鬼去京师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穷。……地蚤寒,多霜雪,以木广六寸,长七尺系其上,以践冰,逐走兽……”回鹘族“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辙百步,势迅激。”这里的“木”、“木马”均为滑雪器具。特别是在流鬼族的记述中还载明了滑雪板的规格和样式。这种“木马”的称呼一直延续到元朝。《元一统志》中曾对滑雪活动作过如下解释:“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繋於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
    “察纳”一词出自蒙文。如由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所著的记录蒙古族历史的《史集》中描述蒙古族祖先中的一支—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即兀良哈)人的生活时说:“因为在他们国内,山和森林很多,而且雪下得很大,所以冬天他们在雪面上打到许多野兽。他们制造一种叫做察纳(jāneh)的特别的板子,站立在那板上;用皮带作成缰绳,(将它拴在板的前端,)然后手拿着棒,以棒撑地,(滑行)于雪面上,有如水上行舟。他们就这样用察纳(滑雪板)驰逐于原野上下,追杀山牛等动物。”而法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中,转引了名为《拉施特书》中的这段记载,其文为:“拉施特说:‘他们住在广大森林(台哈taiga)之中,不住帐篷,根本没有牲畜,以狩猎为生,很轻视游牧人民。所以以树枝编结,外用桦皮遮盖。冬天在雪中狩猎,以木板系于足下,叫做‘察纳’。’这里的“察纳”即为“一种板(雪橇),行于雪上的用具”。
    清代,人们称滑冰器具为乌拉滑子。在《清语择抄》中记载了后金天命年间,努尔哈赤命令擅长冰上滑行的费古烈部队北上救援遭受蒙古巴尔虎特部落围攻的墨尔根城(今嫩江城),费古烈“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今嫩江)之冰层驰往救,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自天降,围始解。”由此可见,乌拉滑子和爬犁使得士兵加快了行军速度。此时的滑雪器具被称为踏板。如《黑龙江志稿》记载:“赫哲人擒兽之器曰踏板。值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长竿,如泊舟之状。划雪上,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运转自如,虽飞鸟有不及也。”赫哲人的滑雪板多以松木或桦木制作,其形制已与今日相差无几。
    有一首歌谣描写了穿大踏板捉黄羊的迅疾:“大踏板,八尺长,阿玛穿它撵黄羊。黄羊跑到山背阴,大雪壳子二尺深。黄羊它可没了辙,四腿一撑进雪壳。动也动不得,挪也没法挪,抓住黄羊小细腿儿,抱在怀里好快活。”
    以上论述可知,在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滑雪板的称呼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称作“跳”、“木”、“木马”、“察纳”,还是称作“乌拉滑子”、“踏板”,均反映出了现在滑雪板的特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