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以陕北说书研究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8:11: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赵学清 孙鸿亮 参加讨论
西北地区戏曲歌谣民俗语言研究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待改善。虽然经过前代学者的努力,西北地区戏曲歌谣的研究资料中也包括不少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书面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具体整理方法上也差强人意。特别是在百余年的时间里,随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的农业社会到现代信息社会的急速转变,这些戏曲歌谣面临消逝的危险。现有的资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由于方法不到位,还亟待用科学方法深入做好田野调查工作。因为民俗语言研究必须关注到这些研究对象的原始性。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ymes)曾发表《言语民俗学》一文,强调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研究必须包括相应的环境和场景、参与者、目标和效果等。从这样的角度看,简单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资料对于民俗语言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丹麦学者易德波在谈其研究扬州评话所使用的资料时也说得特别清楚:“研究专案的资料是1986年、1989年和1992年在我访问扬州和镇江时收集的。原始资料是由评话艺人所表演的书段录音下来而组成的;大多部分是我在做田野调查当中录制下来的。对这些书段进行研究,基于保存在录音带(或录影带)上的口头性的表演,并以我在艺人说书时所进行的观察作为补充。此方法与以前关于扬州评话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以往的研究基于对扬州评话已出版的文字性的书本为资料库。”[2]6正因其使用资料的原始性,研究方法的独创性,易德波的研究获得国际学界的认可。当代美国口头诗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弗里教授曾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在我看来,最首要的问题,是急需加强对活态口头传统进行调查的田野作业。这或许是因为主要的理论进展皆出现在那些缺乏丰富的活态口头传统的国家里,而能够进行实地调查的田野活动——惟有此类调查才能提供所需的材料——的地方,又在描述和分析材料上跟不上步伐。这恰恰是中国同行们可以施展本领的领域。……在东方的这一国度中,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是极为丰富宏赡的宝藏……中国同行们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有利的位置,他们可以做到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去体验口头传统,去记录口头传统,去研究口头传统。”[3]10这段话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稍纵即逝的机遇,深入田野,尽可能多地采集、记录口头表演的资料,为民俗语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北地区戏曲歌谣的资料搜集和整理之所以特别需要田野调查,主要是因为民俗语言的口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如果仅仅依靠已经整理的书面材料,那将无法真实客观地分析其特色。正唯如此,对其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亦应与研究书面语言和一般生活口语有异。 描写语言学强调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属于索绪尔所说的内部语言学。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语言,而且兼顾言语,提倡联系语言本体之外的社会因素研究语言,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语言的运用情况。民俗语言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使之不可能照搬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而更适合使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