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汉语拼音化运动的历史进程回顾:现实困境与学理反思——《汉语拼音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困境》简述


    论文作者简介:
    柳英绿,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黑拽,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汉语拼音化运动从卢戆章的“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开始,已经持续百年。汉语拼音化,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普及教育的需求,最终目标是取代汉字记录汉语的功能。
    汉语拼音化运动,其历史进程经历了世界语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等阶段。文章认为,切音字运动的主张是效法西方和日本的拼音文字,并且创制简便易学的汉语拼音新字。接下来的世界语运动更进一步地以便利为更本标准,主张废除汉字,使用先进的“万国新语”。国语罗马字运动认为弥补汉语不足的办法是采用罗马字,拼音化就是汉字发展的未来方向。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主张拼写方言,并在方言交流的基础上促成民族统一语。这些运动虽主张不同,但俱都认为汉字是国家贫弱的根源,拼音化是唯一的历史趋势,这些运动实际上都没有能够将汉字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而进行科学研究。
    在回顾汉语拼音化的历史之后,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字的性质,以及与汉语的关系。文章认为,汉字在古代的记录单位是词,是表词文字,而现代汉字的记录单位是语素,是语素文字。上古时期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法上不变的词就会被划分出来作为基本单位,这一特点使得汉字的表词文字性质得以巩固。由于表词文字难以表达抽象意义,以及符号数量多,因此汉字的数量就不断增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以形声复合方式为主的形声字出现了,这种造字方式的出现解决了表词汉字中同音词的问题。文章在界定形声字的性质时,认为为了去除假借词本身意义的影响,人们给假借词添加了区别符,因此形声字就是假借字和意符的结合。
    形声字的造字方法本来是“类象合一”,但是出于词义的明晰性和文字基本符号数量的经济性,汉字由“类象合一”变成“类象分离”,性状语素出现,汉字由造字变成了组字,基本符号数量大幅减少。汉字和汉语的关系表现在,汉字用综合的方式来记录汉语,以立体化的结构作为其表现形式,其形音义是一体的,文字的单位,包括字形、字音和字义,分别对应语言的单位,包括书面符号、音节和词。
    因此,汉字和汉语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拼音化并非汉字发展的唯一选择和趋势。
    那么,是不是拼音化一定是无法实现的呢?文章认为,现在还无法下这样的定论,要看汉字的研究和其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现代汉语的特点来看,汉语有一种词汇意义表面化的倾向,汉语语素在构词时意义一般不变,新词有明显的字族化倾向,这些特点都要求汉语语素的形式应当尽量明确。汉字中有大量同音语素,能否区分同音语素,是衡量汉语拼音文字能否记录汉语工作的基本前提。用《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来记录汉语,条件不足,这是因为这一方案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作为一种书面语必须考虑的词语原则和历史原则,无法有效区分汉语同音语素,因此就无法成为一种实用的文字。另外,汉语的不同形体就代表不同的语素和对应的语音,汉字组合代表了汉语语素的组合,而拼音文字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文章最后总结了拼音文字取代汉字记录语音的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拼音文字可以区分汉语同音语素,二是拼音文字脱离汉字不影响其记录汉语,三十字母数量少、形体简便、拼写规则易学,四是拼音文字可以很好地转写古代文献。
     
        (本文刊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月第54卷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