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代词“有”与动词“有”及相关句子的辨别(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16 《中国文字研究》 潘玉坤 参加讨论
二、“有(无定代词)……者(语气词)”句 “有……者”这样的句子,容易让人想到动宾结构。不过上二句若视“有”为动词、“……者”为作宾语的者字结构,会发现在意义理解和上下文衔接上存在问题。例1,梁惠王见睹的重点不在那个牵牛过堂下之人,而在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这件事,否则便难以理解惠王接下来问的是“牛何之”。所以,“有”是代词,“者”是语气词,而不是构成者字结构的助词。例2,如果前一分句理解为“有……之人”,就会闹笑话:近侍是“操献药者以入”。正确理解是:有人献不死药给楚王,近侍持药而入。所以,“有”是代词,“者”是语气词。又如: 告韩信谋反事,司马迁、班固均有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汉书·高帝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三书文字有差异,记录的是同一史实。《史记》有“有”无“者”,《汉书》无“有”无“者”(但有意义相当于“有”的“人”),《资治通鉴》有“有”有“者”。此可证《通鉴》与《史记》乃同一句型,“有”是代词,作主语;“者”是语气词,语气词不是必不可少的。又如: 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对应词是“无”。有“有(无定代词)……者(语气词)”,也有“无(无定代词)……者(语气词)”。《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所谓“无道桓文之事者”,就是无人称说齐桓晋文之事。知其然者,《朱子语类·孟子·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章》云:“‘无道桓文之事’。事者,营霸之事,儒者未尝讲求。”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论据朱子之说足证春秋是经非史学春秋者当重义不重事》云:“孟子深于《春秋》,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盖裁之以义,不当侈陈其事。”朱、皮二儒引《孟子》,皆未着“者”。 三、“有(动词)……者(语气词)”句 “有……者”之“有”也可能是动词,如: “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即东国有鲁仲连先生。《战国策·赵策三》可为证明:“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句中“有鲁(仲)连先生”是动宾结构。同类句子还有“宋人有曹商者”(《庄子·列御寇》)、“齐人有冯谖者”(《战国策·齐策四》)等。这类结构可称为“有N者”。 “有风飒然至者”,并不像有些人分析的,包含后置定语。它的本初说法见于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可见,晚出的“有风飒然至者”,相当于原初无语气词的“有风飒然而至”。 下一句也常遭误解: 此句与《韩非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有些形似,不过“有”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推原文之意,使者所见,非谓见一食苗道左之黄犊(定语后置),而乃谓见一黄犊食苗于道左。以故,才有韩昭侯“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之令。换言之,使者见到的并不是简单一物,而是一件事情,是一种情况。说“食苗道左者”是“黄犊”的后置定语,明显不可从。 “有(动词)……者(a气词)”句包含一种独特形式“有人……者”: 动词“有”下既已出现了“人”,则后面的“者”自是语气词无疑。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信阳楚简“乐人之器"补释四则
- 下一篇: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否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