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颖龙 参加讨论
“朱”字本义为截断、砍断之草木,后引申为各种被截断的条状物,并将这样的义素化入以“朱”为声旁的形声字中。而通过对中国先秦织染工艺史的研究,又知周代先民是从割裂开的植物(“赤心木”)中萃取茜草素等物质作为草染工艺所需的红色染料,也揭示出了中国布帛染色技术的早期历史形态。所以“朱”又引申为大红、深红色。 作者简介: 段颖龙,从事经济史研究、古货币研究、古文献整理编校及文博工作。研究方向:先秦文献学、文物考古、古文字学、经济史等。作者单位:北京阳光书苑。 关于“朱”的本义,《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康熙字典》注:“一者,记其心。”徐铉注:“木之为物,含阳于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许氏将其解释为红心的松柏类木材,本已十分牵强,而大徐又根据一在木之中的形态,将其与战国秦汉以来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强相结合,认为阳在内,即藏火于内,故而有南方火之红色。这种解法显然有违于上古造字时的初衷,因为较为复杂的阴阳与五行相搭配的理论系战国时阴阳家所首创,而秦汉以后又有所发明的结果。独不可轻易以此来揣度上古造字之理。 欲深究“朱”字本义之源,必应结合其古文形体与先秦文献中与“朱”相关的内容,揣度它们与“朱”字诸义项之间存在的联系。我们不妨先看一下金文“朱”字的写法,如下: (卫簋《金文编》0927·2) (师酉簋《金文编》0927·16) (吴方彝《金文编》0927·14) (蔡侯朱缶《金文编》0927·19) 很明显,金文的“朱”字皆作木中间或有一圆点、或为一短横、或为两短横的样子,很像是指事字,但确切为何义,仍然很令人困惑。《师鼎》有铭:“赤芾、朱黄。”《卫簋》铭文有:“戴芾朱黄。” 其中,芾为蔽膝,结合金文文献,则“朱黄”应当也是一种戴在身上的红色饰物。另外,在战国货币三孔布的背文上多见有“十二朱”字样,则可知“朱”在战国时期已成为货币单位名,那么它又与红色或服饰佩饰有何关联呢?如果从“朱”本身的字形和与之相关的词汇来推定其本义,几乎无从找到根据,而笔者也不能就此而展开臆想。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分析,研究包括古文字在内的其他汉字中带有“朱”字形符的字,或与之通假的字,或以“朱”为形旁的形声字,或许可以找到更好的研究途径。拙文《东周钱币起源“契券”考》在涉及战国货币单位起源的研究中,提到了货币单位“朱”的起源,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其中就依据古文“制”字左旁从朱,来逐步推演“朱”的本义: 古文“制”之左旁即为“朱”之变形,字形会意为以刀割木。制,《说文》训为“裁也”,即切割义。……货币单位“朱”到汉代时被写作“铢”。《广雅·释诂三》:“铢,钝也。”《淮南子·齐俗训》:“古者……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许慎注:“楚人谓刃顿为铢。”《文子·道原》作“其兵钝而无刃”。然而近人刘盼遂首先对此提出质疑:“《说文》‘铢’无顿意。……洪筠轩谓铢即殊之借字。《说文》:‘殊,死也。’于刃顿之义有何关乎?若训“铢”为刀兵之钝貌,那么“铢”与“无刃”便是递进关系,而这又与这组排比句其他分句中“而”字前后为转折的关系不一致。由此两种质疑再结合“朱”与“制”、“契”的关系推定,此处的“铢”不应训为“钝”,而应训作“砍削”,这就能解释“铢”为何可假借为“殊”、“诛”即“死”的含义:上古之人用无刃的兵器砍削敌人,同样能将其击杀。出土的夏商早期青铜戈的前锋也的确发现有圆钝的。这样就能让上面所引各分句都统一为转折关系,从而再次印证货币单位“朱”应具有切割、砍削义。① 通过对“制”字结构和义项的分析来对比“朱”字,便可得出货币单位“朱”或“铢”具有“切割”的义素。将一束丝或一卷布切割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称作“一朱”。我们无妨再对这个义素进行补证。在出土文献《郭店楚简·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与传世本《老子》的对读中,我们发现其中有不少文字互通之例。传世本《老子·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帛书本《老子》亦有同样文字,而郭店简本《老子》同篇被编于第十四章,且作“始折有名”。这足以证明先秦“折”与“制”可互通。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重文号和“之”字讹混广例
- 下一篇:达斡尔文字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