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涛 陈泽平:罗源畲话的“喊”字问句及其形成机制(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21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今日语言学编辑部 参加讨论
3 “喊”字问句的形成机制 我们将今“喊/咸”字问句在畲、客相处时期的共同来源记作“K1-NEG1-VP”。 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假设省音是更自然的变化,增音则需要一定的动因,我们在对比各地“喊/咸”的今音后,将K1拟音为[ham]。否定形式系统NEG1中的成员是否定词“唔[m]”和众多合音词“X”中所包含的否定语缀m-。 从合音情况推知,“K1-NEG1-VP”的结构层次倾向于[K1-(NEG1-VP)]。由于“K1-NEG1-VP”是中性问句,原否定算子已经失去了否定功能,内嵌的结构就很可能被打破,[K1-(NEG1-VP)]可重新分析为[K1-NEG1-VP]甚至[(K1-NEG1)-VP]。具体而言,是NEG1[m ]从后字前缀演变为前字后缀,从而与K1[ham]的韵尾发生合并,这时问句在形式上就成为了[K2-VP](K2是K1与NEG1的合并)。更为经济的“喊/咸VP”变体正是这样形成的。 另一方面,由于闽东方言影响了罗源畲话,“K1-NEG1-VP”中的否定范畴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以“唔”为主的NEG1系统发展为“未/无//唔”四词并立、各有分工的NEG2系统。NEG2对问句的共时面貌产生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罗源畲话当前共时平面中的“喊”字问句,内含丰富层次,其中既有语言自身的演化,又有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喊”字问句是在语言接触背景下,底层句法格式与表层语义范畴在变化中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特色现象。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6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黄涛,男,1983年生,福建罗源人。先后在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已在《中国语文》等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近年来主要在闽东及周边地区参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 陈泽平,男,1953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海峡两岸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职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教育厅福建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曾获得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和福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出版《闽语新探索》《福州方言研究》《十九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传教士福州土白文献之语言学研究》《福州方言的结构与演变》等著作多种,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学论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