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丁玲的教诲 老舍的叮嘱——“文学讲习所”纪事之三(2)


    1982年夏天,丁玲被邀请到沈阳讲学。辽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于铁陪同,马加主席让我作为丁玲的学生参加接待。在沈阳的几天,丁玲和丈夫陈明参观、逛街、吃饭、谈话我都在身边。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她的心态。她的谈话和讲学突出两个内容,一个是她不同意当时流行的“代沟”的提法。她说,国家进行“四化”建设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老少心情都要一致,强调什么“代沟”,我不同意。讲学那天她穿着一件半袖白色衬衫,戴个茶色镜片的小眼镜,在大讲堂里给1000多名青年讲课。她首先说:“我和你们不存在‘代沟’,我们是为着同一个目标聚到一起的。谁讲‘代沟’就是不让我参加‘四化’建设!”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依然火热,献身国家的建设之情仍不减当年。她讲课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作家、人民和生活的关系。她强调的还是28年前她在文学讲习所论述的观点,她说,“作家要沉下去,沉一下好,沉一下就会思考。飘浮时从上边看底下朦朦胧胧,沉下时躺在地下往上看,就清清楚楚。”她说:“人民群众是我的生命源泉,在北大荒我为他们做一点什么事情,他们就鼓励我,是他们在我困难时期给我帮助。”陈明曾讲,一位农工家属,把与丁玲合影的照片一直挂在家里墙上,一直到丁玲平反后,他们夫妇重返北大荒时,这张照片还挂在原处。讲完课后丁玲登上轿车,数十名青年人围绕着车不让丁玲离开,丁玲摇下车窗,她微笑着,把手伸出窗外与多人握手,我怕累着老人,催司机开车,丁玲才慢腾腾地离去。见到这个情景,我十分感动。丁玲热爱人民,人民也热爱她,这就是人民的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遗憾的是正当丁玲怀着满腔热情想要为祖国和人民书写新的文学篇章时,却过早地离开了她热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她留下了一份遗产:在世界许多地方成立了研究丁玲的机构,研究者多次召开国际性会议,研讨丁玲的文学创作和她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她也给她教诲过的学生们带来一份荣耀。
    在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老舍曾来所讲课。他第二次来文学讲习所是在1955年4月,第二期学员提前结业的前夕。那时北京文艺界批判胡风的势头正猛,我们学员也常去文艺部门旁听批判大会。
    正是在这种时候,文学讲习所决定提前结业,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副主席兼青年部(又称普及部)主任的老舍来送别第二期学员。老舍的腿有毛病,虽然不到60岁,但已经要手拄手杖借力行走了。北京的4月是春暖乍寒的时节,这天上午,老舍穿着双排扣的老式藏青色呢子大衣,戴顶制帽,架着那副标志性的细边眼镜,在大课堂上与学员见面并讲话。他坐在椅子上,脱掉了大衣,露出一身整洁的中山装,头发也梳得整齐,他面孔和善,一口北京腔,语气温和,说话慢声慢语。当时,反胡风运动紧锣密鼓,形势逼人,逼得我们提前结业,作为作家协会的代表和领导人,应该把胡风问题作为开场白才是,而奇怪的是,先生竟对胡风只字未提,离“运动”远远的。开口是祝贺大家学习有成绩,然后就叮嘱大家回去如何注意个人形象,怎样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他说:“你们是青年作家,自己要有个文明的形象,衣服要穿得整洁,头发要梳得齐整,不要疲疲沓沓的,显得粗鲁没文化。”他还提示大家,写作的书案每天要擦拭干净,书稿要摆整齐,别丢三落四的。窗台上要摆上两盆花,写累了,看看花,解疲劳,还有一种愉悦感,对写作有好处。如果有院子,院落宽敞,栽点花草果木,那更是写作的上乘环境。老舍讲了20分钟,始终不离作家修身、重视文明环境的内容。他的一席话相当地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气候。二期有45名学员,大多是在战火中和生产第一线走出来的,在政治立场上均是坚定不移的革命战士,所以老舍的讲话没赢得多少掌声。会后,甚至有激进的学员说老舍是引导青年作家脱离政治,往象牙塔里钻。我想那时老舍不谈胡风事件,是正直的人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在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出任“文协”的领导人,爱国的文艺家包括胡风在内都是他的朋友,都在他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了解每位文艺家。与胡风在文艺理论上的对峙,在那个时期就很激烈了,争论什么,与谁争论,他都清楚,作为民主人士的老舍,他并不立场显明地站在哪一方,他对胡风的问题心中有数。在全国掀起反胡风运动时,一直看不见老舍的战斗身影,如果是有意避开胡风问题,那是他秉持良心的一种选择。
    再回顾老舍对我们的叮嘱,很值得我们思考。讲话时的老舍,早已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中国作家,他周游世界,接触过许多国家的先进文化,与许多外国作家有交往,他对中国青年作家的期盼不是在于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表现得如何英勇,而是希望他们成长为具有丰厚文化素养、举止优雅的作家。老舍是把他对中外著名作家的了解和他个人的经验传授给我们,对今天的一些青年作家,依然不失其教育意义。
    可惜,一生不愿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一代文学大师,终究不能躲过历史的冲击,1966年8月24日,老舍含冤沉入北京太平湖。据考证,太平湖附近是他老母亲的最后居住地,爱国爱民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最终还是把他的最爱献给了母亲,他无声息地长眠在母亲的身边,而人民怀念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