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得好,这个老头儿!”——忆钱谷融先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4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圣思 参加讨论
恢复高考后,我跨入华东师范大学的大门。近四十年前钱谷融先生讲课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景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先生在文史楼215教室给我们78级150余名本科生上课,讲的是“艺术的魅力”,也谈及作家创作的具体性等。先生讲述高尔基回忆看望托尔斯泰,听托翁朗读自己作品的片断之后,只见托翁抬起头闭上眼睛,很清楚地说:“他写得好,这个老头儿!好得很!” 那天,先生坐在讲台上讲这一情景时,也是抬着头,微闭着眼睛,面带发自内心的微笑,轻轻地模仿着说:“他写得好,这个老头儿!好得很!”当时我觉得先生仿佛就是托尔斯泰,他走进了托翁的心里,如此动情真诚,生动地展示了艺术和作家的魅力,让我们如临其境,沉浸其中。先生的神情和这一场景永远镌刻在脑海中,他的讲课是我们最爱听的课程之一。而先生的文章更是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力量,也成为指导我们判断作品的标准之一。我甚至深信,先生晚年在重读自己精心写作的《论“文学是人学”》后,一定也会这样对自己坦率而真诚地表示:“他写得好,这个老头儿!好得很!” 读先生的文章可见到他对美和真诚有着特别的看重。这源自他在生活中对美和纯真的敏感。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的某个五一劳动节,我和兄嫂带着三岁的小侄子去长风公园玩,在公园的路上看到了钱先生,我们准备停下来向先生打招呼,小侄子却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向前奔去,只见先生的眼神一直追随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而去,脸上露出欣赏而欢喜的神态,让我又一次认定先生真是性情中人。 先生曾主持新文学社团、流派丛书大型课题,他不拘泥于对定义的狭隘概括,而是认为“在文学主张或者表现风格上大体类似,而又自觉追求这种相似,甚至仅仅意识到这种相似的作家,都不妨被看作是一个类似流派的群体,都可以在我们的书目中占有一个位置”。他将“九叶”诗人群体也作为流派选入,我有幸参与其中的编选工作。正是有如此客观包容的思考,才有“九叶”作为一种诗歌流派而被广泛注意和研究,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内容。 父亲去世后,我编选纪念文集《记忆辛笛》,承先生赐文《诗意与世长存——怀念辛笛先生》,回忆与我父亲“淡如水”的交往,也令我感动。尤其我在读父亲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写的诗作总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但先生则看法不同。他最欣赏的却是我父亲早期的一些习作,“它们似乎很幼稚,艺术上也未必很成熟,但是诗中那种纯真的幻觉与青春的惆怅却一直能够打动我,令我对于人生和人性产生长久的回味与畅想”。当读了先生的著作,我更理解了先生看重“那种童真的气息,那种对于自我生命的细腻体察与回味”,看重回旋“在诗意的惆怅中独自享受的境界”,也因此得知先生对自己早年的作品是很珍惜的,学生时代的文稿“虽已纸质发黄,有的还被虫啮鼠咬,但有时偶然翻到,仍不免砰然心动。即使本来在忙着别的事,一拿到手,就会立即悄然凝神,展卷重读”,因为那也都是出于情感纯真的诗意之作,历经漫长岁月仍未褪色。我又相信,先生心里定会悄悄地评价道:“这个老头儿年轻时写得也很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孙犁先生的“签名本”
- 下一篇:名家授业各显风采——“文学讲习所”纪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