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刘丹青:语言类型学是民族语言研究的新天地、新契机


    编者按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刘丹青研究员10月12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召开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类型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在秋雨缠绵的梅山饭店召开了。非常感谢安徽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感谢为会议在短时间内的顺利召开所付出的努力。我个人非常高兴在一年之内第二次参加国内类型学大型会议,因为这昭示着语言类型学在中国学术界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成立,近40年来,在民族语言学界前辈学者的带领下、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开垦、辛勤耕耘下,民族语言学会早已成为民族语言学界各族学者的共同心灵家园。在去年10月份召开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2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举行了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审议并投票表决,批准同意成立首批四个专业委员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正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这一顺时合意的举措,翻开了民族语言学研究的全新一页,也表明语言类型学已经成为民族语言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语言类型学的核心方法论就是跨语言研究,从比较看特征,以类型统语种,于差异见共性。中国境内语言资源极其富饶,除了分布广泛、方言复杂的世界大语种汉语,还有多达140多种的少数民族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内部又有大量方言。这一语言格局,本身就构成了跨语言、跨方言比较的资源宝藏,而且也是国际语言类型学开掘得很不够、学术潜力巨大的语言区域。语言类型学范式和视角的引入,为中国民族语言开出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提出了众多值得民族语言学界关注的新课题、新领域,当然比较的范围也将逐渐从中国境内语言向周边乃至全球的人类语言拓展,同时也为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具客观性、兼容性和可比性的语法调查框架。现在,类型学的视野,在民族语言研究中,已经从语法领域为主,延伸到语音和词汇领域,并形成了语言类型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研究(或区域语言学)的良性互动,从而也为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机。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我国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明确规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在我国经济快速提升、社会日益发展、民族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语言资源保护已经列为国家战略和语言规划的重要任务,以民族语言调查、文化典藏、濒危语言抢救为主体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力度在全国各地顺利展开,得到了包括政府、学界和民间在内的多方力量的大力投入。而语言类型学正可以为民族语言研究提供一个中性、全面的调查、记录框架。不管是Comrie等编著的“语法调查问卷”,还是本次会议主要组织者张四红教授的老师Dixon、Aikhenvald所倡导的语言记录规范(一篇参考语法、一部词典和一本长篇语料集),都将会为新时期以语保工程为核心内容的民族语言调查记录工作,提供重要的专业性支持,帮助我们获得更加全面客观、独立于特定语言学理论的语料。
    
    刘丹青研究员致辞
    过去,民族语言学界常常套用汉语学界的描写、研究框架。受制于汉语研究框架的非通用性以及不同语言类型的显著差异,各个民族语言自身的真实面貌、重要特点及所能体现的理论价值等,长时间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近些年来,伴随着语言类型学思想的滋润和浇灌,真正适合民族语言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同一颗颗嫩芽,逐渐超越汉语研究框架这一带有很多语种死角的视角,破土而出,吸收更多理论养分,逐渐在长成参天大树。语言类型学不仅能为单点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入描写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民族语言研究拓宽广度、拓展纵深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必将能看到更多如戴庆厦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江荻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丛书”这样精彩纷呈的大型民族语言研究成果涌现出来!
    调查成果的海量积累,提出了科学高效地处理和研究跨语言语料的繁重任务。这样的任务往往大大超出学者个人甚至团队能够驾驭的程度,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国际学术界已经出一系列基于语言类型学或可以服务于类型学的大型语言数据库,如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WALS: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语言共性档案库(Universals Archive)、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言结构地图集(APiCS: The Atlas of 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 Strucutures)、世界语言借词库(WOLD: The World Loanword Database)等,已经出版的历时研究与类型学结合的《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也在扩大增容中,包括洪波教授主持的中国境内语言的语法化词库建设。这些为相关类型学和其他领域的语言学研究都提供了强大的专业化支撑。我们相信,随着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语言类型学视野的关照下,国内必将也会出现一批依托信息技术的高质量的海量民族语言数据库,形成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民族语言研究的长远发展和深化,同时服务于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相关学科。
    过去,受制于语种壁垒的制约,汉语和民族语言、外语的语言学者往往各自为政,缺乏足够的交流,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是民族语言学界内部,不同语系不同语族的专家群体也缺乏深度的交流,大部分学术活动以语种划界。而语言类型学汇聚了来自汉语学界、外语学界、少数民族语言学界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加深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如今,基于语言类型学的跨领域协作研究,已经成了中国语言学界一股重要的学术潮流,昭示着中国语言学学术生态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今年7月份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三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于汉语共同语及方言学界、少数民族语学界、外国语言学界的160多位境内外学人济济一堂,共同砥砺学问、探索真知,可以鲜明地反映这股学术潮流、这一学术变革。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设立超越语种界线的“语言学”学科,也适时地反映了语言学在中国学术地位中的崭新突破和提升。首届类型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虽然以民族语言学界为主,但是也打破了原先的语种壁垒,也将汇入我国类型学发展的滚滚洪流。
    在这股学术潮流和学术变革中,民族语言研究的诸位同仁以敏锐精准的学术眼光,率先成立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及时抢占了学术突破的先机。由于民族语言学界在推进类型学研究方面有着内在的固有优势,这一平台的设立,客观上必将进一步强化民族语言学界在我国类型学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从而也提升民族语言学界在全国语言研究界的学术地位。在语言类型学给民族语言学研究带来广阔新天地和新契机的同时,相信有志于类型学研究的民族语言研究者能牢牢地抓住这一重要的学术先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早思考学术大势,调整研究方向,优化研究方法,以更好的状态去把握这一学术先机,创造符合时代的学术精品。我们相信,语言类型学必将跟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一起,成为推动中国民族语言研究发展的强大主力集团军。
    愿类型学之光照耀下的民族语言研究这片广阔沃土,能开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花朵来!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全体与会者在会议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学术收获满载而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