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德 郭晓敏:还原一个真实的朱总司令——评部分影视作品对朱总司令形象的歪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48 爱思想 朱洪德 郭晓敏 参加讨论
还原一个真实的朱总司令,在党史军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陆续出版了不少关于研究介绍朱德生平思想的史书,为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总司令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专业性的史书,传播范围很小,在全国的影响力远不能纠正人们对朱总司令的种种误解。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经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传播,深入广大人民心中,人民把它当作党史,军史来解读,例如:前段时间《北京晚报》就登载了一位作者以电视剧《井冈山》作为历史来解读的文章,可见其影响力,这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影视剧的历史责任,社会责任问题。 部分影视作品编导缺乏对革命历史,对革命历史人物认真负责的态度,随意篡改,歪曲历史,随意拔高、贬低革命领袖,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笔者有责任予以澄清,还历史的真实。下面我们对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部门出版的党史、军史出版史料,纠正部分影视作品严重篡改、歪曲历史,搞个人崇拜,歪曲贬低朱总司令形象,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朱总司令。 以前,好多影视剧都把朱德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子,而讲些无关紧要的多余话,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常此以往,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朱德变成了一个忠厚长者,老资格的、象征性的“空头总司令”,上有毛主席领导指挥,下有各位将领执行,朱德是个安乐王,这种淡化朱德的表现形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和军队为什么要去拥戴一位“泥菩萨”做领袖呢?现在编导变换了一种表现方式,形式上加重了朱德的戏份,但把朱德处于毛泽东的对立面来反衬毛主席的伟大正确,人为地把两位领袖对立起来,《井冈山》就是这样一部不惜篡改歪曲历史的电视剧,这种表现形式更可怕,强迫大家去误读历史。 下面就《井冈山》剧情举几个最严重歪曲历史的情节来还原历史,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在《井冈山》第12集中,关于坪石大捷,这是朱德大败许克祥的一个光辉战例,而该剧把这个功劳移到了林彪头上,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朱德传》P127记载:坪石大捷,是朱德巧妙地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打法取得的胜利,也是他吸取南昌起义失利的沉痛教训,实现武装力量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初步尝试。 其实这一段剧情编造得也不合乎逻辑,当时作为一名下级军官的林彪,如提出打伏击的设想,肯定要把理由陈述充分,才能说服朱德,不可能林一提出伏击设想,朱德不问理由就按此设伏,要等到临战发现许部迟迟不出现,才在阵地上找来林问他理由,而让林彪表现一番,剧情果然如此,等林讲完理由,敌即出现了,这里编导用拔高林彪的手法来反衬朱德是一个不称职的军事领导。 二、第23集中,由于袁崇全扣留罗荣桓而引发的朱毛之争,剧中朱毛矛盾初露,朱怒极提枪要去处理袁,毛说:“这只解决了表,不能治本,问题出在上层,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陈毅说要学井冈山三大任务六大纪律,朱说,打仗一个接一个,没有时间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理论上说得通,实际上行不通,古今中外军队没有政治工作照样打胜仗,衡量一支部队合格不合格,看他能否打胜仗。”(大意),毛大声说:“那人民军队与旧军队有什么区别,你一个滇军旅长,为什么还要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真理,这样,军队怎样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领导军队如何体现出来?”(大意)。上述剧情我找了好多史料,未见记载,在此我只能认为是编导编造出来的,剧中把朱德塑造成一个他领导的军队不要党的领导,不要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单纯军事观念的新军阀,连他为追求真理,而抛弃高官厚禄到处找党,最后远涉重洋出国找党找马克思列宁主义都被当面讥讽,实在让人寒心。果真如此的话,如何解释朱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历尽千辛万苦,通过“赣南三整”,把起义军余部带上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力军的事实呢? 第三十一集,朱毛主动撤出井冈山,留彭德怀八百多人守山,彭在数十倍敌人的围攻下,井冈山失守,在讨论下一步如何走时,剧情是这样的,王佐对彭说,毛委员下山前就指示我,如井冈山失守,要王佐带队伍在山中打游击,要彭率队突出重围,下山去找毛委员,与红四军会合.这里的问题是,这样重大的战略部暑毛委员不向守山的负责人彭德怀交谈,而却与王佐交待,由王佐再向彭德怀传达,这是哪家的组织原则?要突出毛的先见之明,也不能这样表现,也要合乎逻辑。这不是在丑化毛泽东吗? 三、剧情红四军下山后在大余打了一个遭迂战失利,损失惨重,牺牲了二位营长,三百多位战士,毛走进来对朱大发脾气,说这一仗根本不能的,下山后的第一仗应谨慎,死了二位营长,三百多位兄弟,你不心疼,我心疼。据《朱德年谱》上P133记载:下山后沿途比较顺利,后到大余,先占大余,后因敌情不明,遭刘士毅部突袭,打了个遭迂战。这种情况,在军队创建初期实属正常,编导不能扬毛抑朱。有一句话说得特严重“你不心疼我心疼”!全世界都知道朱德是“红军之父”,爱兵如子。 四、第三十二集剧情:井冈山丢失后,朱陈提出现在只能流动游击。毛说你们流动游击的习气不改。”流寇主义”的这顶帽子自始自终戴在朱陈头上。我们认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面对如此严重的白色恐怖,反动势力如此强大,革命 又处于低潮,形势在发生不断变化,在流动游击中寻找新的根据地,是切合实际的,如不根据实际情况教条地坚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是与当时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一样是不切实际的。以后创造的中央根据地证明了朱德的正确。 五、剧中伍若兰之死,与事实不符,根据《朱德传》P186记载:粟裕回忆说刘士毅部突然袭击,那次第二十八团担任后卫,林彪当时任二十八团团长,他拉起队伍就走,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和军直属机关被抛在后面,只有一个后卫营掩护,情况十万危急,毛泽东同志带着机关撤出来了,朱德同志被打散……不幸的是军长的爱人伍若兰同志却被敌人抓了去,惨遭杀害.编导如果要写林彪,我认为抢朱德功劳的坪石大捷不能写,而这次林带队就走所负的责任倒是可以写的,这还符合史实,但遗憾的是颠倒过来写了。 六、关于红四军,,七大”与”朱毛之争”,剧情内容完全歪曲了事实,剧中把”七大”开成了刘安恭的”城市中心论”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之争,结果”城市中心论”占上风,毛落选前委书记.这里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其一照例红四军”七大”会议内容是不容篡改的.二是毛的落选,变成了大部分人赞同”城市中心论”,当然包括朱德。这里与史实大不符,“农村包围城市”是朱毛共同创造的。早在朱德在苏联学习军事的时候就有了上山打游击的思想,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在会师之前的湘南起义就决定一要找根据地上山打游击,二是与农民运动相结合。 七、剧中,毛落选后在河边钓鱼,朱德陈毅到河边来,碰到一起,争论又起,朱对毛说,至少有四个方面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第一个你提出的“党管一切”我是赞成的,但对前委书记一人集权就不对了。这里“党管一切”’与“党领导一切”一字之差,意思完全变了,历史上的“朱毛之争”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朱反对毛的“党管一切”,编导在这里篡改历史。据《巨星闪耀》P88记载:“军委机关‘暂停办公’,改为军政治部,军队行动由前委直接指挥,政治部主任一职由前委书记兼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兼任,也就是说毛泽东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这便为争论埋下了隐患……,从总体上来说,当时朱德对毛泽东的主张并无根本抵触,但在具体措施上则不尽一致,比如“党的绝对领导”是不是就是“党管理一切”,军队是打仗为主还是建设根据地为主?党内,军内民主以什么方式去实现”。从历史上来看,朱德从未把军队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朱德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是一贯的。实际上历史上的“朱毛之争”中央的“九月来信”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对朱毛两人的正确意见及错误思想都指出来了。据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朱德珍闻》P204记载:“在肯定毛泽东的主要意见时说:‘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领导机关,这是正确的,绝不能动摇’……在肯定朱德的主要意见时说‘党管一切’这口号,在原则上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党只能经过党团作用作政治领导。”实际上,红四军“七大”及“古田会议”期间的各种问题的出现,在军队初创时期是非常正常的,什么叫“初创’:,这就叫“初创”。如要说责任,朱毛都有,所以写这段历史就该从“初创”角度来写比较客观真实,而不能一味要追究谁的责任,这对两位艰辛的探索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我们善意向编导提出该剧的严重问题,要求拍续剧《红色摇篮》时,应纠正错误尊重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红色摇篮》根本无视正确的意思,确实令人费解。 下面接着就《红色摇篮》剧情中几个严重歪曲历史的情节,来还原历史。 一、第一集:朱毛下井冈后,朱德镜头一出现就表现为在东江前线的一副败军之将的形象,接着编导谎谬地编造了一个朱德在毛泽东棺木前哭灵的情节。史实是下井冈后朱毛分开,朱德率领部队打了好多胜仗,并打下了“铁上杭”。据《朱德传》第219页记载,“红四军打下上杭,不仅粉碎了三省“会剿”,而且又为红军争取了一个休整的机会,红四军人数发展到七千人,每个纵队由两个支队发展为三个支队”。而这些史实该剧却一点也不反映,可见其目的性很明确。 二、第二集:朱毛分兵贺子珍随朱德行军,大雨之中贺子珍生小孩,陈毅说我来保护贺,朱德命令陈毅率主力去江西,而自己留下,在雨中撑了布伞围护着贺子珍生小孩,这段剧情谎唐之极。一位军队主帅不去指挥部队,而却去围护贺子珍生小孩,在这里不但丑化了朱德,也损害了毛泽东的形象。 三、第五、六集剧情重点描写朱毛红军第二次打长沙未克,并最后撤围的历史画面。剧中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力主不能打,攻城失利后,毛泽东对朱德大吼:“你这个总司令是怎么当的,要把这支部队带领到什么地方去。”说明朱德是拥护盲动主义路线的。编导完全歪曲历史、贬低朱德,据《朱德年谱》新版第185页记载:“1930年8月23日朱德出席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在会上发言:认为红军的装备和训练都不宜于打阵地战,红军如果攻打长沙、武汉这样坚强防御的城市,其结果是全部被消灭。会议否决了这一得到毛泽东等支持的意见,决定再次进攻长沙。” 四、第七集剧中前委派李韶九肃AB团,说成是朱毛研究后派的,是对历史的歪曲,肃AB团激起富田事变,朱德根本未参于其中。 我们清楚地知道,影视剧不是史实的照搬,但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特别在剧中用真实的革命历史人物,革命领袖的名字,反映革命历史事件,更不能“戏说”,应尊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这是创作者的职业道德,不能为了达到突出、拔高某个人,而贬低歪曲、牺牲另一个,要知道,革命领袖的名誉权,也受法律保护的!《井冈山》、《红色摇篮》就是用了这种手法。任何伟人都有他的幼年,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如果把一代伟人描写成没有幼年,那才是可悲的!毛主席是一代伟人,没有毛主席便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但应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这才是对一代伟人的最好纪念!对于林彪,我们认为不能用篡改历史把“朱毛会师”变为“毛林会师”的卑劣手法,来同样歪曲历史,贬低林彪的历史功绩。但也同样不能不尊重历史,有意处处夸大拔高林彪,把朱德的功绩移到林彪头上,这才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朱毛”对中国革命都作出了特殊的,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朱毛”的领袖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朱毛”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是互补的,两人堪称黄金搭档,谁也离不开谁,毛泽东说:“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朱德说:“朱离了毛,过不了冬”。谁要想通过贬低一个而达到拔高另一个的目的,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因为史实才是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