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孟凡茂:《新京报》百年清华特刊中的几个史实问题


    为纪念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新京报》从4月18日起,出版百年清华特刊,从多方面介绍清华的发展历史、人文精神、杰出人物和辉煌成就。本文讨论特刊文中所涉及的史实上的几个细节问题,本人掌握史料有限,难免有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1)纪念清华百年“水木清华”篇——校歌(4 月18日第三版)
    
    “清华最早的英文校歌(1916年以前)由美籍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 所作,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张慧珍女士谱曲。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代,并沿用至今。”
    
    清华学校的英文校歌由美籍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 制作于1914年春,据《吴宓日记》记录,1914年3月30日的音乐课上学唱校歌。这首校歌歌词首次刊登于1914年8月初版的《清华年刊》英文版。
    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谱曲的清华学校中文校歌于1924年3月20日首次公开合唱,词曲刊登在1924年3月28日的《清华周刊》。
    
    2)纪念清华百年“水木清华”篇——清华学堂(4 月18日第四版)
    
    “ 1911年4月 从城内史家胡同迁入清华园并更名为“清华学堂”的原游美肄业馆正式开课。这被认为是清华历史的开端。但首批200多名高等科学生坐在刚刚落成不久的清华学堂大楼教室开始恭听师训之前,并没有过标识“开学”的仪典。 ”
      
    这一段文字没有区分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从城内史家胡同迁入清华园的是游美学务处,这是个由清外务部和学部会同设立的政府机关。游美学务处于1909年7月设立,开始在东城侯位胡同,不久之后(约半年)迁入史家胡同,约在1911年3月迁入清华园工字厅。因是政府机关,所以美国教员就把工字厅所在的院落称之为“衙门(Yamen)”。
    
    游美学务处于1909年9月申请把清华园作为游美肄业馆馆址。1909年10月接收清华园后并开始筹建,肄业馆于1910年末基本建成。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和学部呈文,申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 1911年1月5日学部批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3月30日在礼堂举行暂行开学仪式,中国教职员和中等科学生参加了仪式。中等科于4月3日开始上课。
    
    另据美国教师博尔特的文章,1911年4月1日,还举行了一个中国式的开学典礼。有回忆文章说在工字厅举行的,它应该是针对高等科学生而举行的。另外,回忆文章说,1911年4月初高等科开学时,清华学堂大楼还未完全竣工。高等科学生在工字厅食宿,在中等科教室上课。
    
    开学时,高等科有多少名学生,尚无准确说法,文件上说是143名,实际没那么多,美国教师博尔特的文章说高等科有128名。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开学时中、高两科学生的准确数字了。大概数字是中等科310人,高等科130人。
    
    “这年3月,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金岳霖参加了清华学堂在宣武门内学部举行的入学复试。此前,他曾在湖南参加过中等科考试,未能入选;到北京后,却顺利地被高等科录取。 ”
    
    金岳霖并未参加1911年3月举行的复试,那次的复试是为中等科(第二格)学生举行的。金岳霖没有通过前一年湖南省第二格学生选拔考试,所以,不可能参加此次考试。
    
    金岳霖参加的是1911年8月游美学务处举行的暑期招生考试。此次考试不区分中等科和高等科,考试后按成绩决定进入哪一科,共录取100人,其中71人进入高等科,29人进入中等科。金岳霖于1911年8月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三年,于1914年6月毕业后,之后留学美国。
    
    3)1911-1928年——留美学子拳拳报国(4 月19日第四版)
    
    “1911年,游美学务处裁撤,改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又改名清华学校。 ”
    游美学务处于1912年4月7日由游美学务处向外交部呈文申请裁撤。
    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1月5日得到学部批复,1911年4月9日再由外务部和学部会同上奏朝廷,同日得朱批。
    “1909年9月4日至5日,游美学务处在北京史家胡同招考第一批留美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 ”
    
    第一次选拔留美生的考试于1909年9月4日~11日在学部考棚(今宣武门内教育街)举行。其间,9月4日考国文,5日考英文;9月8日,放初榜,录取68人。9月9日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10日考立体几何、物理、美国史、英国史,11日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
    
    有记载说在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举行,不确。当时,游美学务处尚在侯位胡同,只是几间民房,无法举行如此规模的考试。
    
    “清华诞生之日,正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清华园僻处城外,无城内车马喧嚣,本是一处静心读书的好去处。然而清华学堂原定1911年10月16日举行新学期开学仪式,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外事紧急,学部及外务部大臣都临时决定不参加,开学仪式被迫延缓。后来,清华学堂监督唐国安两次到校,在食堂对学生发表演说,既希望学生留在校内,又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前后颇为矛盾,学生更觉形势危急。 ”
    
    原计划于1911年10月16日举行的仪式为清华学堂的开校仪式。因1911年3月30日清华学堂曾举行简单的暂行开学仪式,4月9日的奏折中已奏请,暑假后定期举行开校仪式。清华学堂1911年秋季开学是在1911年8月25日(阴历闰六月二十一),张伯苓履任教务长,改中等科学制为五年,高等科学制为三年。学堂采用年级制,各级学生重新分班,并与8月25日开始上课。
    
    另外,在辛亥革命发生后,监督范源濂和唐国安一同召集学生开会,发表演说,以安抚学生,使其安心上课。此时学堂有两位监督,即范源濂和唐国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待北京局势刚一稳定,清华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宣布恢复上课。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但返校学生仅有360人,流失较多。 ”
    
    在1911年秋季开学时,根据期末考试和招生录取名单,清华学堂学生人数约为430人,其中中等科约300人,高等科约130人,但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报到,估计实际到校人数在400人左右。1912年5月复课后有360人到校,流失并不算多。
    
    4)1928年-1937——年文理并重青春蓬勃(4月19日第五版)
    “1928年6月,奉系军阀被赶出北京,清华学校转归南京国民政府管辖。8月,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0岁的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上任之前,经过罗家伦努力,国民政府最后确定“国立清华大学”校名而不是“清华大学”。 ”
    
    1928年8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第86次会议上,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外交部长王正廷提请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会议决议,照准。8月21日罗家伦奉到国民政府简任状,接任清华大学校长。8月下旬,新任校长罗家伦和大学院高教处处长张奚若、文化处处长钱端升起草清华大学条例,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决定校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该条例草案经大学院核准后,提交国务会议审议。 9月5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公布《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国立清华大学“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
    实际上,此时清华大学虽有“国立”之名,但仍未进入国立大学系统。直到1929年6月,公布《国立清华大学章程》才正式成为教育部系统的国立大学。1929年6月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有十四个系。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先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在就职演说中,他还说:“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清华大学在罗家伦手里终于实现了男女同校。 ”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辞是罗家伦为出版《文化教育与青年》于1940年代重新写成的。1928年上任时的演说,宣布了办理清华大学的方针,即建设(1)廉洁化(2)学术化(3)平民化(4)纪律化的新清华,即“四大化”方针。同时决定举行第二次招生考试,并招收女生。
    
    1928年9月底举行第二次招生考试,第一次录取女生15人。
    
    “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为了提高清华的教授水准,他采取了重发聘书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教授聘书18份,为期一年。原来学校有55名教授,这就等于解聘了37人。与此同时,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史家冯友兰、化学家张子高等等,多达几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增强了本校教授阵容。 ”
    
    清华学校在1927年大约有55名教授,1928年5-6月清华学校曾解聘数位教授,1928年9月学生会又驱赶了5位教授及职员。罗家伦就职后,应该没有再辞退教授。罗家伦重新颁发的聘书,是把原来清华学校的聘书换国立清华大学的聘书,而且不论原来聘期如何,一律只发为期一年的聘书。那一天发了18份,在其他日期也应颁发。因清华当年招一年级新生约150人,大学部没有毕业生,旧制部和研究院都还有一届学生,从实际情况看,罗家伦也就不可能一下子辞退37名教授,都辞退了,谁来教书。况且,罗家伦接到任命已晚,无法再从其他学校聘来更多合格教授。罗家伦大幅度辞退旧制部教授是1929年的事,旧制部和研究院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自然撤销。旧制部的教授除少数留用外,无论中外,大多辞退了。
    上列罗家伦聘任的教授大多是罗家伦在1929和1930年聘任的。另外,1929年3月清华成立了由校长任主席的聘任委员会,决定教授的聘任和解聘,不再由校长一人定夺。
    
    “1928年,清华大学的《校务进行计划大纲》规定,清华大学的经费固定每年为120万元,每年购置图书仪器的费用,至少为总预算额的20%。 ”
    
    这个大纲罗家伦写于1929年5月间,并在6月14日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公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