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斌 宗守云:口语何以多“然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55 爱思想 姚海斌 参加讨论
日常生活中,“然后”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呈扩大趋势。有的人出于某种习惯,会频繁地说“然后”,几乎一口一个;甚至一些公众人物在接受采访时,也频繁使用“然后”来连接前后语块。显然,口语中的“然后”和其最初意义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然后”是现代汉语常用连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然后”的解释是: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然后”出现得很早,《论语》中就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汉语中的“然”有多种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这样,那样”,“然后”就是“这样之后”。因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这样之后就是君子了。现代汉语中的“然后”,基本延续“这样之后”的意思。 对口语中的“然后”现象,语用学将其解释为:“然后”本来是顺承连词,随着口语使用频率和范围的扩大,“然后”在很多情况下不再表明前后句子或段落之间的语义关系,而是逐渐弱化为话语标记,用于组织话语、切换话题。而所谓话语标记,就是删除后不影响命题意义、用来连接上下文和表达说话人态度的语言成分。然而,修辞学却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口语中过多的“然后”是冗余成分,它导致语言烦琐、冗杂、单调,影响了交际,应尽量避免,必要时可以用其他语言形式替代,以保证语言的简洁、明快、丰富。 口语中的“然后”现象形成原因众多,既有“然后”一词本身语义的关系,也有说话习惯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然后”是组织话语和保证信息流动的一个重要手段。说话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是边想边说,当一个语块说完,另一个语块尚未组织完成的时候,说话人会用“然后”这样的语言成分临时补充两个语块之间的空缺,从而保持话语中信息的流动,使话语更加连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习惯。 更进一步来看,在语法上,“然后”属于后续句连词,很容易成为没有命题意义的话语标记。前端句连词有先发性,说话人往往有所准备,不容易成为话语标记;后续句连词是后发性的,说话人是在说完前端句后临时组织的,因此容易成为话语标记。所以,口语中用来填充语块空缺成分的词语多见“然后、结果、所以、但是”等,而很少有用“事先、原来、因为、虽然”等。 在语用上,“然后”类成分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它们在篇章中可以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在情态上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虽然,“然后、结果、所以、但是”都可以用作话语标记,但它们的情态意义各不相同,反映着说话人头脑中潜在的话语逻辑关系。 口语中“然后”的使用是否合理,要看使用的频率以及听话人的接受效果。如果使用频率正常,不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那就是合理的;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已经引起了听话人的特殊关注,甚至导致听话人的不适、反感,其运用就是不合理的,必要时需要规范引导。面对面交流,以言达意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喜欢用“然后”,有的人喜欢用“其实”,还有其他不同偏好的词语,只要不影响意思表达,并且听话一方对这些词语不产生反感或误读,就无伤大雅。但是在有些特殊场合,如学术报告、演讲演说等正规严肃的表达形式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使用这类词语。 口语“然后”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口语现象,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一般是不需要干预的,但也应该做好预防工作,一旦说话人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频繁的“然后”会导致交际障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及时关注这种现象,尽量教育学生避免出现频繁的口语“然后”现象,这对提高个人的语言素质乃至提升全民族语言文化素质都有助益。 (作者:姚海斌 宗守云,分别系大连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