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当广大的“人”与“世界”相互照见 ——2023文化现象漫谈


    

岁末年初,各类关于互联网流行语、网络热词的盘点,为这一年度的社会流行话语趋势作了生动的注脚。从文学破圈、传统文化出圈到MBTI作为青年人的“社交黑话”,从流行语所折射的社交生活方式到文化现象背后的审美趣味、思想内涵的变迁,2023年的文化现场有诸多值得讨论的“文本”案例。本期邀请本报青年编辑从各自的兴趣爱好和关注领域出发,透视和总结2023年文学、影视以及青年亚文化现象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编 者
    被看见,被更广大的人群看见
    李晓晨:刚刚过去的2023年,以《漫长的季节》为始,终于《繁花》,班宇和金宇澄两位风格迥异的创作者,以某种隐喻的方式揭示出过去一年的文学的语法——被看见,被更广大的人群看见。因为是隐喻,其中似乎存在着某种时间的误差,当它们最终抵达人群,其实早已在时间轴上蓄势待发。或许,那些好的作品大多都要走过漫长而艰辛的路途才能被人们看到,然后热爱——这是另一种新生,丝毫不亚于最初的问世,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在此之前,他们经历了怎样呕心沥血、栉风沐雨的苦行。
    文学的路道阻且长,但她总有种特别的温暖,吸引着众多普通人。这一年,他们被身边的人看到,被更多读者看到,快递诗人、菜场作家、早餐界“余华”、清洁工艺术家……很多人从没想过自己的诗能在刊物上发表或者印成集子,只是沉默而虔诚地写着,写着。有人说这样的出名实属偶然,可我不这么认为,他们从生活里来,是这个时代纯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热爱文学,文学也从未将这些大地之子拒之门外。
    文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恐怕不尽相同。在我看来,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那文学便具有那样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将一座座岛屿牢固地联结在一起,进而延伸至无限广大的远方。
    女性写作,更专注于对自我的发现与重塑
    行 超:全球范围内女性意识的崛起是近年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大量“大女主”影视剧的走红,日常生活中性别话题的讨论,以及知名女性学者、作家作品的热议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作家的性别意识。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一批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青年女作家相继推出新著,如三三的《晚春》、杨知寒的《黄昏后》、张玲玲的《夜樱与四季》、王苏辛的《再见,星群》、大头马的《国王的游戏》、蒋在的《飞往温哥华》、李停的《在小山和小山之间》等。这些作品有的集中关注女性人物以及她们的现实处境、精神困境,有的并不凸显女性的性别立场,这种淡化反而更能呈现一种全新的性别观。
    在新一代女作家笔下,女性不必只是温柔的爱人、乖顺的女儿或者无私的母亲,她们可以自信、强大,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强硬、自私。从“永恒的女性”到充满诱惑的“蛇蝎美人”,从“傻白甜”到“恶女”,女性性别身份的塑造与自我塑造,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在我们的时代,女性所面临的最大困局并不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自我的性别身份认同。今天的女性主义已不仅是反抗显在的不公,更多的是改变观念与意识领域的不平等。正是因此,新一代女作家的性别书写,不再依赖于身体写作、个人叙事,也不以敌我对立的方式看待他者,而是更加专注于对自我形象的发现与重塑。在她们笔下,我们看到,一种消弭了简单的性别对立,并在此基础上走向深入、成熟的男女秩序正在逐渐建立起来——如同伍尔夫所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体育题材影视作品迎来“平民化”胜利
    许 莹:2023年国内影视作品在体育题材方面带给观众诸多惊喜,影视不仅能够发挥“文明其精神”的先锋作用,更在“野蛮其体魄”方面注入更多血气方刚之力。国内市场,体育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会大卖的类型片,但是2023年由王宝强执导的《八角笼中》却成为一匹不可轻视的年度黑马,该片以“格斗孤儿”事件为原型,启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着力塑造了一群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拼搏的青少年群像。在国内尚属小众运动的综合格斗并没有阻碍观众的观影热情,相反,镜头下对体育精神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带来了更普泛的共情共鸣。而在综艺方面,体能竞技综艺在2023年集中涌现,并同样回归“素人”赛道,以《势不可挡》《我可以47》等为代表,迅速点燃了普通人的热血。《势不可挡》将体能竞技带回最原始的强者对决,更为可贵的是,节目帮助女性观众摆脱白幼瘦的刻板审美印象,转而追求更加有活力、自信且健康的生活理念,并引领国内综艺节目跳出过往选秀团体“糖果超甜”的窠臼,实现了力与美的双向奔赴;《我可以47》则更加注重故事性,主线剧情就是让拥有强壮体格的各行各业选手前往“无限方舟”,组成战队通力合作,挑战各种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试炼关卡。
    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在2023年找到了一种有别于此前聚焦重要体育赛事、重大体育历史时刻的创作路径,而将体育精神落脚于每一个平凡人。事实上,当下观众尤为需要将体育精神融入个人事业与人生中,实现自我突破、向阳而生、逆风翻盘。可以预料,这样的风潮还将在未来有所延续,例如即将于龙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热辣滚烫》将为观众讲述原本“躺平”的人生失意者因拳击而重振信心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大鹏执导的电影《一个人的球队》也同样备受期待,该片讲述了器官受赠者组成球队替已经离世的器官捐赠者圆梦的故事。
    体育题材影视作品具备同大众对话的多种可能。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平凡人的运动故事搬上银幕、荧屏,会有更多观众从中汲取温暖、力量,并在同命运交手时能够勇敢回击。
    新锐青年导演与文艺片的可能性
    刘鹏波:若要评选2023年度最佳青年电影人,个人认为“90后”魏书钧当之无愧。这一年,他不仅带着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第四次入围到戛纳国际电影节,他的作品(包括短片)连续四次入选戛纳;而且同一年,有两部个人作品《永安镇故事集》和《河边的错误》登陆院线,并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魏书钧的成功,再次引发了一波对文艺片特色和价值的热议。
    《河边的错误》首日票房5520.9万,累计票房3.09亿,对于一部成本3000万的文艺电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胜利。虽然有当红演员朱一龙和原著作者余华的话题加持,但票房最终突破3亿是几乎所有人事前未曾料到的。这一佳绩,也让《河边的错误》成为近年来最卖座的国产中小成本文艺片,顺利挺进内地影史文艺片票房榜前五。
    事实上,《河边的错误》并非一部“容易”观看的电影。魏书钧灵巧地调用他的影像天赋,对余华的原作进行了合理化改编,作为一部以破案为线索驱动的电影,结尾却不给出罪犯人选,观众自然会大呼“看不懂”“被骗”等质疑,但通过独辟这条“蹊径”,电影成功将叙事重心从“谁杀人”“为何杀人”等悬念转移到刑警马哲身上,让人思考侦查案件的过程给他带去了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通过一部短片、三部长片,魏书钧证明了自己是中国当下最好的青年导演之一。他既能从自身经历挖掘故事,比如《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也能借别人的文本再创作,比如《河边的错误》,而且一部比一部拍得更好。他通过视听语言和镜头调度营造情境、揭示心理、塑造人物的功力,显出了和其年龄不相符的老练。有理由期待他会拿出更好的作品,在世界影坛为华语电影开辟出一方新天地。
    赛博时代年轻人的电子身份证
    教鹤然:随着年初新华社一篇题名为《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文章的推出,各主流媒体争相接续报道,让今冬哈尔滨的旅游文化热度只增不减。冰灯、雪雕、冰滑梯,铁锅炖、冻梨、蔓越莓,雪橇犬、北极狐、驯鹿……丰富的民间风物以及本地人的热情好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们。社交网络上的片段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调侃:“东北不养I人”。意思是说,东北的文化性格是外向型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东北人也大都善于表达、长于交际、外向开朗。
    近几年,MBTI已然成为超越血型、星座的新的性格分析理论。“是I人,还是E人”“是P人,还是J人”,仿佛是赛博时代的年轻人们最新潮的电子身份证。这到底是科学的数据还是一种娱乐的心态,是互联网上的“新型迷信”还是一种快消的流行文化,值得青年文化研究者深入探讨。对于年轻人而言,尽管该理论仍饱受争议,但在享受“对暗号”“入座位”的快乐之余,依托于相对丰富的性格分析理论,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也是一种有趣且实用的交际方式。
    “为i做e”让自我特质的归属充满变数
    许婉霓:“I人”和“E人”在2023年成为最火的人格分型,代替长盛几十年的星座标签,很快席卷年轻人社交圈。I人是内向害羞社恐型人格代表;E人与之相反,拥有外向健谈社牛型人格。“为i做e”是这一年度的网络热词,它取“I”的谐音“爱”,因为“热爱”原本的I人展现了最大程度的努力,不知不觉“E”了起来。“为i做e”的自如转换,也使MBTI人格测试背后的流动性浮现纸面。作为一种人格标签,I人和E人的划分是简单二元的,无法完整涵盖真实的自我。但恰是这种流动性不仅弥补了MBTI人格测试被人诟病的准确性,且喷薄出更多的生命力,成为热议的现象。毕竟,人格分类切中了人对于自我认识的一种渴求,“为i做e”则让自我特质的归属充满变数——这种“我”的复杂,不正与文学的多义迷人异曲同工吗?
    短视频的疲态和“微短剧”的新生
    罗建森:以我自己为例,2023年,我成为了某短视频平台的忠实用户。APP年度总结告诉我:“您今年共观看了2w+个视频,点赞了2w+个视频,是当之无愧的捧场王。”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折合下来,一天是50多条短视频。换算成时间,按一条视频30秒计,每天都得刷半个小时。这一年,我的睡前习惯被彻底改变,坚持了很多年的睡前读书,彻底被刷短视频所取代。按每分钟阅读300字计算,我等于少看了300多万字——这多少有些触目惊心了。
    当然可以说,账不能这么算。我在刷视频的时候收获了快乐,分泌了多巴胺、内啡肽,这快乐来得轻松,动动手就能得到;也可以说,年轻人就应该多网上冲浪,不能总关起门来阳春白雪,要多看看新鲜潮流的东西。但无法否认,两者的评判标准天生不同,短视频是流量时代的产物,对大流量传播有先天性的追求和依赖。短视频的传播主要依靠大量复制(或许还辅以少许“变异”,以示自己与被复制者有所区别),这种复制是被平台开发者所推崇甚至操控的。这种复制所导致的最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大批网络热梗的迅速诞生、传播和使用,但这些热梗同时又是短命的,会迅速被后来者所取代和淘汰,有些甚至活不到一周。
    尽管使用者当时不会预见到,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短视频的疲态会愈发明显。近期出现了一些比较热闹的“微短剧”(团队拍摄为主)和系列视频小短剧(个人拍摄为主),通过增加视频时长和上下文关联,来扩大视频容量、增加用户黏性,为短视频的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传统戏曲“出圈”“Z世代”的启示
    杨茹涵:2023年,戏曲界最值得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属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火爆“出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越剧表演,这部戏以沉浸式场景和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演,快速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2023年3月,《新龙门客栈》在浙江杭州的蝴蝶剧场预演,8月,这部剧在抖音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网友只需花费9.9元就可以观看整场演出。这次直播的精彩片段被网络观众剪辑成小视频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直接促成了此剧的“破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90后”越剧小生陈丽君与搭档李云霄“转圈圈”的视频在各平台持续发酵,线下演出更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当下舞台演出囿于单场容纳观众体量等原因,较难出现能够撬动市场的“现象级”作品。而《新龙门客栈》的火爆向市场释放了一种信号,传统戏曲不是没有人看,而是要以合适的内容、正确的方式真正拥抱这个时代与今天的观众。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小众艺术想要在“互联网+”“Z世代”的新语境下实现向大众的有效传播,“演艺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市场化营销”与“表演的精打细磨”缺一不可。如今,《新龙门客栈》在网络上的热度正在逐渐褪去,但这一现象为戏曲乃至整个演出行业带来的新思考才刚刚开始。破圈之后,越剧《新龙门客栈》曲终,剧未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