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网络文学赢得未来的引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45 光明日报 李存 参加讨论
关键词:媒介形态 网络文学 经过20余年的本土化强劲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已到了升级换代的十字路口。是坚持已有的路径,固化成果,还是突破现状、持续求变,成为网络文学未来发展面对的首要问题。 虽然网络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技术一日千里,网络文学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网络文学市场发展已出现增速趋缓的状况,付费订阅市场红利已基本释放到位,网民、网络编辑与学者等受众之间还不能有效互动,内容表达存在价值观念单薄、写作随意等问题。网络文学因创新而产生、发展,未来应坚持创新、变革不停步,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认知,不能受以往发展框架的束缚,要打破对文学的刻板印象,促进网络文学新的繁荣。 网络文学不只是文字形态 一般而言,网络文学都以文字的形态呈现,在当前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受众日益受到视觉化、游戏、动漫等二次元文化影响,那么网络文学是否也应有所回应,其媒介形态能否有所延伸呢? 回到文学原初的定义来看。一直以来,关于文学的本质始终都较为模糊,其外延也一直不太明确。与文学相对应的词汇,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还是西方的Literature,都指的是古老的学科,其含义大致类似于现代学科中的“人文”。在对“文”的研究中,始终涉及相当多的哲学、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内容。从历史上看,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因此,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节点来看,将网络文学限定在某种形态、某种内容表达中显然没有必要。 所以说,网络文学的发展可以顺应当前媒介融合的态势,积极拓展其多维媒介形态,既可以包括电脑文字、移动文字和纸质文字形态,还可以是影视、声音、动画、漫画、游戏等形态。不同的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当前,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中IP开发已蔚然成风。IP一般是指被特定人群所认同、能够跨越时间、跨越平台并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内容和符号,其实质就是将网络文学经典文字作品多媒介转化。这种商业活动的实践也需要在学术上予以回应。网络文学的学理研究,要站在多维媒介角度来研究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这样才能发现以往所忽视的内容,才能真正发现网络文学的独特价值。 全身心拥抱媒介技术 当前,媒介技术已渗透到网络文学生产的各个场域,订阅付费、打赏、催更等商业机制,有效地解决了作者的收入问题,使作者能够随时在受众的人气和财力支持下更有针对性地创作,但也引发了作者为迎合受众写下大量“垃圾文”的争议。 以点击率、收藏数等为统计标准,以各种主题类型、受众情况等为细分类别所形成的榜单机制,有效提升受众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也引发了“标签化”、论量不论质的争议。机器软件书写得以广泛应用,在带来作者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引发了“抄袭剽窃”的争议。大数据的逐步深入,借助VR、体感科技和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文学阅读将实现场景化,文学将日益智能化,这是否会使个体逐步丧失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起了人们新的担忧。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对技术的怀疑和批判,始终与技术的发展相伴相生。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曾招致过不满。即便是火车、电话等日用科技,在产生之初也都不能幸免。《巴黎圣母院》中曾描述了书商缪斯尼埃对印刷术出现的看法,他说:“印刷术是德意志传来的另一种瘟疫。再也没有手稿了,再也没有书籍了!刻书业被印刷术给毁了,世界末日到了。”当然最终先进的技术终将流行开来,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乐观地认为技术自然拥有先天的变革力量。 事实上,在种种传统、制度、习惯的约束下,技术终将被人类驯化。我们对它的期望和想象,认为它所带来的转机或威胁,要远远大于实际的影响。有必要更加关注新媒介技术,对新技术力量进行认真研究,凝聚共识,为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创造美好的图景。 突出全球性的价值认同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内容叙事不再仅仅满足于“爽感”的营造,而是深入对游戏体验和虚拟感受等探究描摹中,日益体现出对网络原住民生活体验和价值认同的深刻反映。 网络文学的交互性、社交性特点,形成了作者、受众对作品互动创作的情况。作者、传播者、受众之间进行融合,在叙事文体、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部落化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使网络文学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显示出其探索深度叙事的可能,学科的独立性正在自我生长。 在网络化的社会中,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因为网络生活的共通性,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共识,并且在即时频繁的交流互动中,在数据库的强大技术支撑下,青年网民已经开始有了重构世界知识谱系的需求和愿望,对传统、学术的文化导向形成了强大的变革与创新力量。这种强大的需求是不容小觑的,需要重新理解他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认同。 但是,目前对网络化所带来的网络原住民生活态势变迁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可以说中国网络文学是全球范围内较早对这种需求做出回应、较好地实现了受众认同的文艺类型,客观上为全球青年网民在网络上释放需求提供了突破点。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更宽广的文化视野中,来看待、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的深化,就有可能引领这一重构知识谱系的需求,为中华文化全球拓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发展动力。 总之,对于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要继续保持以往所秉持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鼓励其持续创新,升华其实践经验,以勇立潮头的竞争精神,引领全球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中国网络文学能够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担当起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使命。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微传播时代文学书写的媒介化变迁”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紫金陈:类型小说,它不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
- 下一篇:网络文学优质内容产出的管理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