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创点亮乡村文化空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2:11:54 人民日报 李文杰 参加讨论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蕴藏着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些蕴含民众智慧、承载丰富情感的文化瑰宝,成为我们创新创造的丰沛源泉。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乡村聚焦自身文化特色,将其活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点亮了乡村文化空间,激发出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乡村文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为人们感受乡村魅力提供物质载体。走进山东莱阳姜疃镇的濯村,眼前是一片忙碌景象:非遗传承人、学员和游客汇聚在“山东手造”非遗研学基地,烟台剪纸、胶东大鼓、鲁绣、草编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员们创作了二十四节气传统饮食主题剪纸“顺‘食’而动”,将二十四节气和剪纸这两个非遗项目巧妙融合,让节气文化可以“贴”在家中、贴近人心。根据当地五龙河传说创作的胶东大鼓曲目《五龙戏水》,以富有仪式感的表演展示村民们建设美好家乡的昂扬精神风貌。 这种古事新说、古韵新传的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和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打开了思路。不少乡村还通过提炼传统节日元素,结合非遗技艺开发端午荷包、重阳草编等。这些文创产品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孝老爱亲的美德,让传统文化可体验、可触摸、可携带,融入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乡村文创还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唤醒共同文化记忆,用情感纽带凝聚人心,为创造美好生活注入精神能量。在浙江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墙上“镇头大队:向美好生活前进!”的大字引人注目。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背后,是村民们当初奋斗十余年终于修成水库的光荣历史。以“镇头大队”为品牌,村民将废弃老厂房改造成“大队食堂”,搭配规格一致的定制日用品。辣椒酱、翠冠梨、白茶等土特产也在这里以统一品牌进行销售,在线下线上声名远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还带动了当地特色民宿、小人书图书馆、时光照相馆等文化空间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形式和文旅体验。 文创赋能下的乡村文化空间,正在汇聚多方力量,打造集非遗展示和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文旅业态。在“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青年乡村营造活动中,青年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与文创企业联合组成创新团队,对河南重渡沟景区、郭亮村、鲍庄村等多处“营地”进行开发,在平面设计、产品研发、建筑改造和景观规划等领域实现融合创新。重渡沟景区打造农耕四合院,通过集章打卡等形式增强互动体验;河南豫剧院三团扎根这里,根据景区建设带头人、基层干部马海明的感人事迹,创作出豫剧现代戏《重渡沟》,用戏曲艺术打动各地观众,提高了景区知名度。陈家沟村则聚焦太极文化,打造“动静太极文化广场”“明暗水塔茶室”等一系列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空间,赋予乡村文创以传统哲学的深厚底蕴,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乡村文创的成功开发,关键在于和当代生活建立密切联系。以“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活动为契机,高校、设计单位和文旅企业等各领域人才走进村镇、脚踩大地,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从专业视角寻找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联结点,用当代审美解码非遗深处的文化基因。由此,许多贴近生活、契合当代人需求的文创作品和项目得以落地并收获好评。 纵观各地文创实践,好创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好创意一方面来自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入理解,一方面源于对当代生活场景的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文创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开发乡村文创可以产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承文化的综合效应,期待围绕文创开发形成合力,用活用好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美丽风景。 (作者为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
- 上一篇: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 下一篇: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更需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