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影视文学研究 >

艺术电影,路在何方?


    纵观中国现代电影史,艺术电影在电影发展史上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电影自上世纪70年代末发轫起就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成为国产电影里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艺术电影的兴衰命运既关系到当下国产电影市场里不可小觑的先锋势力,更反映了整个民族的艺术追求和审美风尚。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样式,艺术电影延续着对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人类与自然的思考,而形成了一种充满符号意义的文化表征。
    而在今年谈论艺术电影有一个作品是绕不开的,这就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因为出品人方励的那场“下跪”,这一事件立刻刷爆网络并引发一场关于艺术电影生存危机的大讨论。在今天,这个到处都充斥着资本与利益的年代里,如果因为充满反思和批判精神的艺术电影无法牟取高额利润就被无情地抛弃,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如何看待艺术电影?如何看待其对于本民族的思考和个人命运的反思?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生产和发行体制在客观上是支持艺术电影的,这一时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商业电影,因此那些具有独特的电影语言和风格的电影作品几乎都称得上是艺术电影。特别是1984年以后,随着《黄土地》刮起的旋风席卷大江南北,艺术电影更加自觉地尝试形式和技巧上的革新,从而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潮。这其中包括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一系列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更加重要的是,伴随着80年代“文学热”和“美学热”的思潮,艺术电影也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到了90年代,艺术电影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下依旧坚守着探索性和独立性。
    2002年随着张艺谋的《英雄》大获全胜,中国开启了一个商业电影的时代,很多拍摄艺术电影的导演纷纷转向商业电影的制作。时至今日,艺术电影已经被商业电影挤压得气喘吁吁,因无法抗衡商业大片而走向边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里,电影艺术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裂变。主旋律电影虽然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扶植,但在价值多元化特别是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自身身份的转型,强大文化感召力的表达显然需要形式上的革新才能更好地完成它的功能所指。唯独商业电影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风光无限,这也就造成了国产电影的艺术水平与票房收入不相符合的现象,“低口碑高票房”的电影由此涌现。
    当下占据银幕数量最多的电影类型基本上是玄幻、惊悚、喜剧与青春,其中又以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制造出迷人画面感的奇观电影最为引人入胜,像《X战警》《美国队长3》《魔兽》等大片的风靡全球,就足以证明视觉感官刺激在当下电影接受中的重要程度。此类电影的“成功”不在于内容而是形式,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毫无新意,无非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人/队伍誓死保卫国家/人类而做出英勇斗争的故事,它们真正吸引人的是电影画面的奇观效果和由此带来的视听盛宴。《美国队长3》和《百鸟朝凤》在同一天上映,《美国队长3》 上映首日票房即突破2亿元,而《百鸟朝凤》在成为新闻热点后最终也仅达到了8000万元的票房。
    《百鸟朝凤》表层是讲时代变迁下民间唢呐艺术的继承问题,但它同时也探索了我们这个民族如何看待自身传统的艺术文化乃至核心价值,如何抉择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如何在时代大潮中坚守自身的独立性等问题。总之,《百鸟朝凤》寓言般折射出当下艺术电影生存的危机,面对好莱坞工业的入侵和国内电影的挤压,“百鸟朝凤”这首动人的乐曲是否依旧响亮而动听?焦三爷等人捍卫的“规矩”“道义”和“情怀”在今天这个物质主义的社会里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思考:艺术电影路在何方?
    首先,国家应制定扶持艺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政策。中国作为电影生产的大国有义务也有能力支持国内艺术电影的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电影通过政府保护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在提倡多元文化创作的大趋势下,有关部门应该着眼于针对多元作品的不同价值和不同接受对象,安排不同的发行传播渠道,比如建设艺术院线。既然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不同,那么主管部门建设多样化的电影院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再如,在现有商业院线的基础上再开辟一定数量的艺术影厅,原有的影厅在黄金档放映商业大片,在空闲时段匀出部分影厅进行艺术电影的放映,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也在政策上扶持了艺术电影。
    其次,艺术电影自身也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说政策上的支持是为了给艺术电影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空间,那么电影本身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才是增强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题材而言,艺术电影能否尝试更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导演曹保平就谈到过艺术电影和剧情片的结合。在他看来,艺术电影关照内心,是思想和灵魂的表达;剧情片则面对观众和市场。类型片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靠既定的故事模式、叙事套路来打动观众。曹保平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这对艺术电影的启示是,风格化的艺术电影能否找到类型上的契合,在坚守特定主题和情怀的前提下找到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和感受,又不失艺术电影的品位与追求。此外,艺术电影除了表现历史、民族、乡土的题材外,也要尝试表现现实、世界和城市的景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当下国产艺术电影反映的内容相对狭窄很难满足观影人群,特别是庞大的一线城市观众的观影需求。他们更加关注的也许是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现状,而此类题材的作品常常落入窠臼,并无太多的创新,如果艺术电影在此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或许能将之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还要大力提升观众的审美品位。有调查显示,现在国内院线的主要观众群是20岁左右的青年。近年来“小镇青年”的崛起使得电影观众群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他们的观影需求更多受到商业宣传、明星效应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一方面,艺术电影要走进年轻观众的视野中,才能扩大其受众面;另一方面,观众要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从而更好地接受艺术电影。电影观众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比如高等院校将电影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中,将电影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融入大学文化教育的综合体系之中。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争取艺术电影的观众和商业电影的观众等量,艺术电影有其特定的受众群,我们需要做的是首先保住这部分观众,然后尽可能地开发和培育出新的观众。
    原载:《文学报》2016年7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