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传承地方戏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4:11:25 未知 史册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了殷切期望,这是对戏曲传承的关怀,也是对戏曲发展生态提出的更高要求。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需要我们挖掘中国戏曲的时代性,将戏曲传承与时代精神进行关联性思考,从一种审“时”度“势”的视角评估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人才传承、发展境遇、未来态势。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最早的三大戏剧源流之一,基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形成了不同地区300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特征的地方剧种,并在差异化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戏曲生态系统。当下,除了受众广泛的京、评、豫等核心戏曲剧种外,地方戏曲如何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涌出,至今仍有一大批活跃在舞台上的经典地方戏曲作品。近年来,地方戏曲发展整体情况良好,但在创作成果、剧目传播力、观众观剧热情上都不温不火,精品力作并不多见,特别是剧种人才的培养与剧种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更是需要引起重视与关注。 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戏曲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观众以什么样的方式欣赏、接触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受到媒介变革的冲击与影响,使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固有规律、美学理念、观看方式以及批评反馈的全过程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戏曲剧种,如黑龙江省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等都以抖音开设演出预告、折子戏或全程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宣推。曾经只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名角,都适应了互联网新媒体手段,特别注重调动新媒体表现方式与观众形成新的观演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传统戏曲专业素养外,还应结合当下媒介特点,对人才的专业素养构成进行新的思考,使地方戏曲中包孕的中华传统文化能以新的姿态走近观众,走向人民。 新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戏曲的创作,不仅应自觉地扎根传统,扎根地方特色,树立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戏曲独特表演体系,还要积极向古典优秀戏曲作品学习、向经典传统戏曲剧目学习、向优秀新编戏曲剧目学习,努力在选题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回应生活热点。需要创作者通过对全新艺术理论的学习,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类创作的新手法,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令人欣喜的作品。 地方戏曲的发展不仅是创作等戏曲内部的要素在起作用,同时也受到戏曲外部条件的影响。文艺发展方针、文艺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行政政策等这些外部要素,也在推动着地方戏曲的调整,包括戏剧学校、戏剧团等在内的诸多机构,需通过外部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激活其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应对各类表演人员进行目标培养,打造名家名角,构建艺术人才的合理、科学结构,培养优秀的戏剧团管理人才,实现戏剧团艺术人员的年轻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形成戏曲艺术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人才培养环节,就是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这需要通过学校课堂、运用校园艺术课堂机会,为戏曲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地方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戏曲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还有待政策、奖金、教学队伍等因素的推进,部分地区率先采用的“高参中、高参小”、院团下沉学校等教学模式,还有待推广。只有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戏曲教育,才能为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与有效传播提供人才保障;也唯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戏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得以实现。 (作者:史册,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吉林省吉剧艺术与文化研究基地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绝不能让历史文物损毁在推土机下
- 下一篇: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