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前文艺批评的症结


     《光明日报》今年4月16日召开“文艺评论与文化繁荣”座谈会之后,文艺批评的问题又一次受到文艺理论、评论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也刊出多篇专题讨论文章。无疑,当前文艺批评问题多多,社会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和媒介环境的改变都给文艺批评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文艺批评家个人的素质、文艺批评队伍的建设以及文艺体制的局限等,也都是影响当前文艺批评的重要因素。我以为,要改进当前的文艺批评,一定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话语多元与价值一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禁,文化解禁,作家、艺术家的主体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和发挥,文艺创作与批评也越来越自由和多元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兴起,文艺创作与批评有了新的平台和话语空间,文艺批评更加呈现了多元的格局。尤其是随着新闻出版市场放开和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西方文艺理论新观点和新著述被大量引进,文艺批评出现了“话语热”。但令人担忧的是,文艺批评在强调话语多元时,忽视了价值一致性的思考。在包容多种风格流派和多种审视维度的同时,否定了文艺批评的价值底线和道德关怀。从实际情况看,许多批评家过于热衷“话语”的生产,比如贴标签、命名和创造理论批评新术语等,与其说是积极地参与文艺建设,还不如说是为了争夺文化权利。这种对“话语”生产的过分热衷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些新的批评面孔进入了文化场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文化资本,拥有一定的文化位置,但文艺批评的价值维度就被消解了。试想想,文艺批评一旦变成了名利场,变成了文化权利角逐的领地,文艺批评家还能坚守艺术的灵魂和操守吗?
     文艺批评的话语需要多元化,但话语多元并不等于价值多元,并不是评价文艺的尺度和标准的多样化和游移化。如果评价艺术的尺度多样化和游移不定,就会造成文艺批评失范、失信和失效。无论什么样的话语,文艺批评的价值追求应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指向文艺精神,指向文艺对社会良知和基本人性的建构的。文艺批评再多元化,也不能偏离对创作的审美的引导和社会的批判,也不能偏离对良好文艺生态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文化的建设。
     二、寻美评论与求疵批判的问题。当前文艺批评之所以为人诟病,作家、艺术家不满意,一般读者也不满意,人们称批评家为“红包批评家”,称文艺批评为“棒喝”,为“赞词”,为“献媚”,为“圈子里的唱和”和“文艺产品推销员”,主要原因是当前文艺批评主要是“寻美”的评论,而忽视了“求疵”的批判。文艺批评失去了其批判精神,批评家的批判道德和批评责任感就会受到怀疑,而且批评家也就放逐了其主体精神,把自己变成了文艺产品和作家、艺术家的附庸。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批评行为也是等于批评家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文化位置降低一格,也是有意地把创作与批评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是不符合人性关怀的。寻美的批评当然需要,但求疵的批判更加有用,它是文艺创作的一种“严厉的合作”。
     当前文艺批评失去批判精神缘于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批评家个人素养不够,本身就缺乏独立的识见,无法洞察深邃的文学世界和艺术世界,因此无力对文艺现象进行一针见血的批判;此外,一些批评家进入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建设性,而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为了满足某种经济利益或其他文化利益;二是文学体制还存在结构性的缺陷。现有的以作家协会和大学中文教育为主体构成的文艺体制应该说在文艺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把这一体制变成了一个“铁饭碗”,不但无法彰显批评家的主体创造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批评家的惰性,削弱了批评家的斗志。而且现有的文学体制和学术体制也无形中划定了文学的圈子,每一个圈子都是一个利益集团。如以作家协会报刊和创作研究机构为中心结成的批评圈,以大学文学导师为宗主结成的批评圈,以某一个理论批评刊物为阵地结成的批评圈,等等。每一个文艺利益集团的成员之间虽没有明确的行事规则,但面对同一个文艺现象或参与文艺评奖时,彼此都心照不宣,保持态度的一致,有人称之为“潜规则”。因此,批评如果不按照基本规则说话,就意味着越位。而越位则意味着招致圈子的进攻或不容,甚至有可能遭遇无形的封杀和抵制。
     要恢复文艺的批判精神,一来需要批评家提高个人艺术素养,掌握足够的理论资源,就不会人云亦云;有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审美眼光,就不会虚无委蛇,把批评的权利当作廉价的商品出卖;二来需要优化文艺体制,打破现有的学术怪圈,使批评家从圈子的利益中摆脱出来,解放出来,这样批评家才能充分地发挥主体创造性,才能发出强有力的批评的声音。
    原载:《文学报》2008-07-1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