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莫把玄烨换玄宗


    偶阅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小扣大鸣,获益匪浅。但在第一章“玄元之妙”中,先生却郑重其事地说道:
    唐明皇的庙号叫“玄宗”,所以在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因此后世所见的古书,“ 玄”“元”不分,或者“玄”“元”同用了。
    南先生所说的古籍中“玄”、“元”二字时常混淆的情况,确实存在。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不少古书上写作“郑元”,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字子玄,古籍中常题“子元”。但这些情况的产生,真的是因为唐玄宗而起么?
    大约从周代开始,为尊者讳的现象就开始出现。人们对君主或尊长是不能直呼其名或直书其字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大不敬而受到各种惩罚,是谓避讳。避讳的方法,主要有缺笔、改音、改字等。如此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比如,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汉光武帝名秀,于是秀才一度叫做“茂才”。汉明帝名庄,《庄子》就只得改作《严子》。唐太宗名世民,六部之一的民部不得不改为“户部”。最可笑的恐怕是宋仁宗赵祯,因为他,蒸包子也变成“炊包子”了。
    同样,唐明皇名隆基,当时隆字多用“盛”字代,基字多用“本”字代,却没有听说过因庙号玄宗而改玄作元——照此例,李世民庙号太宗,太字岂非也要改掉?实际上,终唐一世,玄字是无须避讳的,而历史上也鲜见避帝王庙号之例。直到唐玄宗去世九百年后,8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即位,大小臣工们才忙不迭地将“玄”字换成了意义相近的“元”。
    避讳混淆了古书原貌,后人阅读常感困惑。但利用特殊的避讳字,却可以断定一书的年代,对学术研究有较大价值。宋代王楙、周密就分别在自己的笔记《野客丛谈》和《齐东野语》中搜集了不少避讳材料,清代黄本骥更有五卷本的《避讳录》专书。1928年,陈垣先生写成《史讳举例》一书,从而奠定了避讳学的基础。对于这些著作,想必南先生也是了然于胸的。
    当然,观书须识其大,南先生的著作皆以议论横通而名,考据本非所长——同样在这本《老子他说》里,清军入关时的人口被描述成四万万之多,而康熙的即位,也推后了四年——因此,我之所责,恐怕也要为深知南先生之学的贤者所讥吧。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8-11-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