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网络文学缓解了文坛僵化?


    我对网络文学关注得比较早,在90年代市场化之前我就对网络文学有所关注。那时我在文学期刊当编辑。90年代末纯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学期刊在选文上遇到困境,很多文章存在创新性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跟社会的风潮发展变化有关。然后编辑就去互联网上寻找一些比较好的作品。1999-2000年左右,就开始在网上发现有一些有原创力、有鲜活度,带着文学原始动力的作品,尽管技术上不是很成熟。那时网络没有商业化,网络商业化是从2004年左右开始的,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有一批人从1998年开始陆续建立了一些文学网站,包括BBC等等,很多人就在上班时偷空写写东西。在2003年、2004年开始有一批网上人气较高的作者进入职业写作这一阶段。这是网络文学大的背景。2004年这个模式基本建成,2005年开始有收入。第一批网络作家在2005年成为网络签约作家。我们讲“签约作家”概念是针对2005年开始有商业收入的作者。2005年有十几个通过互联网进行职业写作的作者,到2008年时已经上百名了,发展非常快。
    陈天桥当时是做游戏产业的,他注资收购六七家网站,这是一次大的资本进入。前面也有一些资本进入,但资本没那么大。资本介入成为推动网络文学重要的杠杆,2008年那个时候存量不高,陈天桥整个投资额过亿。现在去年年底整个盛大收购是500万到50个亿。陈天桥在盛大整个投资总额8.5个亿。2008年陈天桥进入网络文学,盛大进入网络文学,的确对网络文学起到大的推动作用。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第二次重要关键点。
    第三次关键点严格意义是指2010年以后的移动阅读,2010年的5月份开始商用。这两三年移动阅读的等量级是翻了好几翻,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因为有一大批网站,要针对移动阅读的要求、读者的需求,去和作者签约,去培育相关作者。现在分为两大块:PC端的在线阅读,移动阅读。现在移动阅读很显然远远超过PC端的在线阅读。但是移动阅读也存在问题,即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比较明显,当然我不是说这个就一定是不好的。总的来讲网络文学已经发展到全民阅读这么一个程度。
    原来我们在电脑上的阅读不能称之为全民,现在是手机阅读,手机网络阅读用户大大超过电脑用户。我们现在手机阅读加上PC端在线阅读的用户总共有四点六亿左右。网上有一个数据是说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是2.85亿,这是指PC端在线阅读的用户。当然在线和移动两者可能有部分叠加。我们手机用户就将近四个亿,在手机上读网络文学的,将近四个亿。
    原来整个互联网40%左右用户是属于文学用户。移动阅读起来了以后增长很快。这个应该说是移动客户端一次大的变化。而最近的变化就是2013、2014年所谓的网络IP,这又是一个新的推动力,它推动网络文学,或者说反过来影响网络文学。这种影响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对网站的运营、对作者的要求、和作者之间的合作模式都提出来新的要求。
    网络文学一直在不停地变。在这种状况之下,对作家成长的要求是极高的,对整个商业模式的要求也一样。我觉得网络文学整个市场竞争是很残酷的。
    基本上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也乐于见到大浪淘沙的过程,有一些作者慢慢淘汰掉。有一些作者慢慢地百炼成钢,成长了起来。传统文学作家也是这样,也是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磨炼,甚至于好多作者一开始被退稿退了若干次,这也是一种磨炼。网络文学变革、变化对作家也是一种磨炼。因为网络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能不能被市场接纳,如果不能被市场接纳就会被淘汰。被市场接纳以后,你能不能继续上升?这也是一个要求。其实这是当前现状对网络文学的要求。
    在2004年之前,1998年到2004年网络文学兴起这段时间是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阶段。但在那样的状态下也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江南的《此间的少年》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作品。《此间的少年》相对来讲比较纯粹,但是和传统文学又不一样,它有意义就在这里,它不和原来的传统写作是一种简单的承接关系,它有变化。网络文学给整个文坛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虽然还不是那么成熟。但是现在文坛已经开始慢慢有一点僵化,不容易让新的东西进来,权势化慢慢在形成。一旦你有知名度了以后,实际上会形成一种模式化的东西。网络文学带来新鲜的血液,对大众文学已有的东西形成冲击,使整个文学生态发生变化。我们有一些优秀的作家,到网上看东西,他觉得这帮小子是这样理解生活、看人生的,他会由此受到启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