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诗入寻常百姓家——《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密码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释放古典诗词和古典文学全部的能量,使它能够变成改造人们生活和创新人们生活的一种伟大力量,《中国诗词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诗词大会》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如是说。
    那么,一档电视节目如何能历经七年而魅力不减?它又如何让古老的诗词走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诗词的魅力
    “短短7年时间里,报名人数增长了10倍。”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阚兆江介绍,《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时,全国只有3万人报名,至第五季时报名人数已达40万人。后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报名人数有所回落,但第七季报名人数仍近35万人。
    中国诗词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学龄前儿童的广泛群众基础,更在于其能够跨越千年,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情感寄托的强大生命力。
    “诗词本身是很高雅的艺术,但也是普及的、草根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介绍,在他的老家浙江温州有一种“鼓词”。农民常常一边扛着锄头,一边唱着鼓词。“诗词不仅在书本里,也在楹联里、说唱里、戏曲里。诗词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液,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印刻和流淌。”
    在节目中,从吟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武亦姝,到信手拈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5岁半男孩王恒屹,选手们无一不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着诗意。
    “诗词不仅能够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来表达心境,诗词也能够以古人之志抒今人之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举例说,用诗句可以形容“天问”探测器升空、苏炳添打破亚洲纪录,“诗词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和雅俗的壁垒,为经典在当下的传承和运用做出新的尝试”。
    诗词的滋养
    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制片人、总导演颜芳看来,诗词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绪与情感,更滋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与灵魂。
    第三季总冠军雷海为的故事曾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这位来自浙江杭州的外卖小哥,利用等外卖的零碎时间来读诗、背诗。他形容自己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夺冠后,他成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文的一位老师。
    “诗词大会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它就像永和九年举办的诗酒高会一样,把诗词的基因深深种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深有感触。
    “是诗词大会给了我底气、给了我养分、给了我动力。”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龙洋说自己也是“因诗词而被改变”的普通人。“只要有功夫就阅读古典诗词书籍,从专业的书本上寻找主持的灵感和方向。”
    诗词是生活的温度与力量,是中华儿女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源泉。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董阳看来,“诗词大会把镜头从棚里推向祖国的大好河山,推向更广阔社会里各行各业的新进展新变化,把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跟我们今天的生活紧紧融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时代情景,让诗词在当今时代重新焕发审美的功能,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诗词的力量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康震把诗词大会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展示中华诗词底蕴和精彩华章;第二个阶段是会聚海内外诗词爱好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展示经过诗词洗礼之后的人生;第三个阶段,诗词不只是人们业余生活的爱好,而成为创新和改造生活的一个思想利器。
    诗词大会选手夏鸿鹏是一位癌症患者,而他参赛的目的是实现对女儿的承诺:“如果爸爸能活过这一年,明年就带你来参加家庭团的比拼。”诗词带给夏鸿鹏生活的力量,也帮助他完成了这一承诺。在第四季,他已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并带女儿以搭档团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上场机会。夏鸿鹏说:“诗词能够代替我陪伴她、守护她,不管是顺境、逆境,她都会从诗词中获得安慰。”
    “只有当诗词被内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才能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和基因。”彭敏说。
    第五季选手翁智平和女儿杨玉书同样因诗词而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杨玉书在大学时因发烧而失去视力,第一季诗词大会播出时,她非常希望能参加比赛。母亲翁智平对女儿说:“妈妈从现在开始学习诗词,每天学一首,一定帮你圆梦。”三年坚持不懈,翁智平终于站在舞台上。一同来到节目现场的女儿杨玉书说:“等我们老了,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起背诗。背《琵琶行》、背《春江花月夜》、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