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池长篇小说《李光荣下乡记》:地域风情与人性善的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51 文艺报 王春林 参加讨论
李光荣,既然一方面是“副科级”干部,另一方面又是一名“村官作家”,那么,到了后来上边要求搞“走转改”活动,省里准备资助一部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时,李光荣便“申报了本地一个民族乡清真村第一书记的小说题材给省里作家协会”。想不到,这一申报竟然被批准了。恰好市里要派驻第一书记下乡到村去进行扶贫服务,合二为一,李光荣遂被安排到这个民族乡的清真村去担任了第一书记。事实上,也正如小说里所描写的,李光荣虽然身为第一书记,但却并未实际承担起第一书记的责任来。与他的“村官作家”身份相匹配,上级领导交给他的任务,其实只是“文化扶贫”:“你们民族乡的清真村不需要经济上扶贫,但是挖掘地方文化方面还要加强,这位第一书记去为你们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正是中央提出来的‘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他要做的就是‘文化扶贫’。”就这样,身为“村官作家”的“副科级”干部李光荣,开始了自己长达一年之久的以“文化扶贫”为要义的下乡过程。如此一种艺术设定,在明确规定小说的主体叙事时间为一年的同时,也告诉读者,所谓“李光荣下乡记”,所描写记述的就是李光荣在“文化扶贫”的下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整部小说,连同开头的“楔子”在内,共计8章。“楔子”尽管带有突出的交代故事起因的序幕意味,但实际上在这一部分作家就已经开始正式记述下乡的所见所闻了,也因此,我更愿意把“楔子”理解为小说的第一章。如果把“楔子”也理解为一个章节,每一章集中写一个人物,那么,整部小说描绘展示给读者的,也就自然是生活在这个民族乡里的七八位人物。由于每一章所聚焦的人物都会有所变化,各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粘合度其实并不紧密。从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些章节都是由于视点性人物李光荣的所谓“文化扶贫”活动而被串联在一起的。也因此,对这部小说的文体,事实上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是把每一章都看作是单篇独立的短篇小说,这样,《李光荣下乡记》自然也就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再一种判断,由于所表达思想主题的相对集中,由于串联性人物李光荣的存在,《李光荣下乡记》就可以被理解为一部结构相对松散的长篇小说。 虽然从文体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但最起码在作家周荣池自己,却毫无疑问是把《李光荣下乡记》当作长篇小说看待的。作家在后记中以“自辩”的形式强调《李光荣下乡记》在文体上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长篇小说,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自己多多少少已经意识到这一方面确然有欠缺。惟其如此,他才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加强李光荣的感情线和事业线,正是为了增加李光荣的戏份,使之成为一位充分介入文本现实的有机人物。依我所见,《李光荣下乡记》乃是一部人物群像式的长篇小说,与其说李光荣是主人公,莫如说是包括薛元中、钱白平、二歪子等在内的民族乡七八位人物共同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 《李光荣下乡记》这部结构松散型的长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采用了类似于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模式。作家尽管借鉴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式,但却并未完全袭用。二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其一,李光荣是一位以“文化扶贫”为己任的下乡干部,不复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流氓”。其二,尽管作品标题为“李光荣下乡记”,但实际上,李光荣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看作是小说的主人公。九九归一,他只不过是一位在小说结构上特别重要的视点性人物而已。 通过对西方“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的借鉴运用,周荣池意欲达到的艺术目标乃是对当下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进行细致充分独富抒情意味的描写与展示。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方面,又分别是地域风情的精细描摹与人性善的充分书写。首先是地域风情的精细描摹。作品所集中描写的菱塘这个地方,既然是江苏省惟一的民族乡,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混居地带,那么,一种回汉杂糅共存的地域风情的形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清真美食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张墩寺的烧香、高邮湖的跑鲜等,这些富有地域风情的事物都在周荣池的笔端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艺术描写。说到地域风情的展示,具体来说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纯粹意义上的地域风情描写,另一种则是将地域风情不仅有机地融入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而且还很好地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结合在一起。具体到周荣池的这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大多数地域风情描写,毫无疑问属于后一种。比如,关于清真美食节的描写,就与小和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菱塘,美食节的举办,是一件影响颇大的盛事。肩负“文化扶贫”任务下乡的第一书记李光荣,一到菱塘,所遭遇的第一件棘手事情,就是清真美食节的举办。 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既然清真美食节年年都会举办,早已轻车熟路,又怎么会令人感到棘手呢?却原来,这里牵涉到了小和子是否参加美食技艺比赛的问题。小和子的参赛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却又与她当年的一桩偷学厨艺的公案有关。因为家庭贫困,小和子曾在一家名叫“回菱阁”的回民饭店做过打杂跑堂的帮工。小和子是一个眼明手快的有心人,一边打杂跑堂,一边留心后厨大师傅的手艺,此事引起大师傅和徒弟们的不满,小和子在与他们一次冲突后离开了“回菱阁”。一方面,由于有这些过节,另一方面,也因为小和子后来经营饭店时曾经遭受过一家单位的赖账,不愿同政府打交道,所以,小和子便断然拒绝参加这一次清真美食节的美食技艺比赛。最后,还是二歪子的激将法发生了作用,小和子不仅参加了比赛,还不出意料地获得业余民间组第一名。就这样,在充分描写展示清真美食节民俗风情的同时,小和子这样一位聪颖能干、生性倔强、拥有强烈自尊心的乡村女性形象,也就随之而跃然纸上了。对于《李光荣下乡记》中地域风情描写方面的这一特点,我们完全可以用艾布拉姆斯的这样一段话来加以评价:“地方小说强调背景、人物对话和某一特定地区的社会结构和习俗,不仅得有‘地方色彩’,而且是影响人物的气质,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凯利·巴恩希尔《喝月光的女孩》:好女巫的故事
- 下一篇:有一种爱情叫《白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