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雪祭》:发自灵魂的倾诉


    党益民曾经在西藏从军数十年,他的许多作品都与军人以及西藏那片土地有关。《雪祭》是他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翻开书页,第一句话就让我大吃一惊,这句话是:“在遥远的藏北高原一个名叫雪拉山的地方,有一片冰雪覆盖的墓地,其中一块墓碑上赫然写着我的名字。”我吃惊的缘由是,“我”既然已经葬在这片墓地上了,莫非一直采用现实主义方法写作的党益民这次要以非现实的叙事来讲述故事吗?但后来发现这只是故事的一个引子,小说进入正题后,党益民依然沿袭自己的风格,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讲述了在藏北高原雪拉山上的武警九连官兵筑路的故事。小说最后解答了开头第一句话埋下的疑惑:当众人以为赵天成连长在执行任务中已经牺牲,并为他立下墓碑举行葬礼时,他其实并没有死,只是在剧烈的爆炸中昏迷过去,此刻他迎着葬礼中的战友们一瘸一拐地走了过来。但不要以为,党益民写这样一个引子是在故弄玄虚。当我读完全书后,我深深理解了这个引子的寓意。作者是在暗示读者,对于“我”(也是赵天成)来说,雪拉山的经历就是一次灵魂修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灵魂得到了净化,因此,他把西藏雪拉山视为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那一片覆盖的墓地,不正栖息着无数纯洁而高贵的灵魂吗?当他重述这段经历时,其实是他的灵魂在讲述!这正是这部小说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一方面,它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叙述,另一方面,它又是发自灵魂的倾诉。
    发自灵魂的倾诉,首先表现在敢于直面现实,直面矛盾。在这部小说中,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作者袒露内心的姿态,他丝毫不遮掩军人和现实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时精神抉择的难度。小说就是在代理排长刘铁突然失踪的情节中拉开了直面现实的大幕。我们看到了军人最为真实的一面。我们在文学作品中习惯于看到那些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军人形象,仿佛觉得军人的天性就是奉献和牺牲,至于军人的个人利益、家庭困难等都被归入到奉献和牺牲的对立面,成为被贬低的对象。在《雪祭》中我们同样会被战斗在雪拉山高原的武警官兵所感动,因为他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党益民对军人怀有更大的理解之心,他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而且也赞美他们的私情。当有人要指责军人的私情时,党益民会涨红了脸,让小说中的赵天成替他大声呼喊:“军人应该讲牺牲奉献。但是军人也是人,也有妻儿老小啊!”事实上,小说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讲述刘铁失踪的故事。刘铁两次接到家里的加急电报,两次向连里请假都没有得到批准,无奈之下,他被迫采取先斩后奏,越级请假的方式回家,但他回家太晚,妻子把孩子生在麦地里,孩子出生不久就死了,妻子因此也疯了……尽管如此,刘铁在匆匆处理了家事之后,仍然尽快赶回了部队。那么,连长赵天成一再为刘铁辩护,是因为乡亲关系而“感情用事”吗?非也。小说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一个不被人们重视的道理:作为一线带兵人,如果对战士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就不可能带出一支坚强的队伍。也许这正是党益民在西藏从军获得的最深刻的体会,因此当他的灵魂在倾诉时,他的这一体会便化为了最强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