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用生命筑就抒情长诗——读长篇小说《雪祭》


    党益民是“一面带兵一面写作”的军旅作家,他说:“我从19岁开始进藏,30年来已先后40余次进藏。”见过太多的牺牲,他称自己是一个“幸存者”,却始终无法忘怀藏地军人超乎常人的献身精神。身在高原时,心静不下来,现在下了青藏高原,在零海拔的海滨遥望天边的雪山,深埋心中的那段历史,由沉淀而发酵,终于喷薄而出,就有了《雪祭》。作者说,一种难以言表的悲伤在血液里激荡,随时会冲破胸膛。作者找到了小说的结构方式:呈现在小说中的,是一座山——雪拉山,一条路,一条必须打通的艰险的新路,还有一个连队和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首生命的壮烈史诗。
    强烈的真实感是本书的突出特色。只有在西藏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人才会写出这种真实感受。比如,战士半夜上厕所,必须得三人结伴,因为雪狼会突然跳出来把人咬死。再比如,作者用既严酷又幽默的口吻说:“你在这儿呆着,等脸上有了藏光就好了,脸上结了厚黑的疤,把厚黑疤揭了,脸上就开始有藏光了。”对于西藏这块神秘土地,作者采取一种心灵化、艺术化的写实笔调,出之以大量的生动细节,铺就了真实的底色。这是作者藏地生活多年的积累所得,绝非向壁虚构和随意想象所能达成。整部小说密度大,质地坚实,一个个细节,像是结结实实的雪块儿飞了过来。
    小说开篇就悬念迭起,写了一个“刘铁事件”,借此让各主要人物登台亮相,展现了军人们的形象和处境,每个人都显出独特面目与鲜明性格。作品写到了当兵人的真实人生。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高原上的修路重任,更有来自家庭妻儿的生活牵绊。作者把他们的故事写得贴近生活,兵味十足。
    性格与性格的碰撞读来非常出色。比如赵天成和刘铁之间,是两个同乡,也是两个硬汉之间的碰撞;陆海涛和赵天成出生地一南一北,是两种不同的性格,先是刚柔难容,最后是刚柔相济;陆海涛和刘铁的碰撞也很激烈,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个性差异,他们互相理解需要时间;还有兰洲、黄雪鹂、田团长等等,不同性格的碰撞使小说分外好看。好小说往往是人和人之间的对比深化,有时是性格之间的交战。我们由此看到,《雪祭》里出现的是真英雄,是有缺点却令人起敬的英雄,他们参军的动机非常现实,首先是想报效祖国,也想苦干一番,建功立业,并且想入党。作者没有遮掩矛盾,也没刻意美化和改装。来自北京的城市兵牛大伟,吃不了修路的苦,想找轻松的事儿干,就想尽一切办法接近领导。然而,严酷的生活教育了他,通过部队大熔炉的冶炼,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修路队伍中的一员骨干。
    小说成功地将非虚构的质地与虚构的艺术融为一体。非虚构的质地就是纪实性,但它终究又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布局讲究,波澜起伏,人物设置合理,显示了史与诗的某种结合。在作品中,作者把世界屋脊西藏的筑路史融了进去——从60年前解放军修第一条青藏公路到当下武警交通部队打通绝壁,开一条新道路,整部小说涵盖了几代军人不畏艰险修筑雪域高原公路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组成了一部雄阔的筑路史诗。
    在作者看来,写作不是职业,而是精神的召唤,是时代的担当,是有关生命和灵魂的事业。读《雪祭》,我时时被感动,为作者心中凝聚的那一份对战友、对时代、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为喧嚣时代中那份深挚的担当而感动。作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搏击,来拥抱他的写作对象,把全部精力和心血融入书中,浇灌出这部内在热量极大的书。书中的精神热量不仅源自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更源自一群普通军人的热血,他们用青春和行动展示了最真切的家国情怀。
    (《雪祭》:党益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