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理性与情感的交融——读报告文学《命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24 光明日报 梁鸿鹰 参加讨论
何弘、吴元成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命脉:南水北调与人类水文明》(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全景式反映南水北调工程半个多世纪以来移民及建设波澜壮阔的历程,其厚重与大气,使人读来颇为震撼。 南水北调建设与移民为近年报告文学创作的热点题材。而何弘、吴元成的书写别开生面,让人读来既颇受启迪,又倍感亲切。这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这一工程的精神实质。作品延伸在南水北调工程之中的,是对中国半个世纪历史变迁、人物命运及人民心路历程细致入微的体察。作品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广处铺陈,深入思考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朴实行文之下深沉情感如暗流涌动,读来不仅可以对南水北调这个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的调水工程形成科学认识,更可对南水北调精神实质有切实领悟。比如,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湖北与河南人民的奉献,是南水北调中可以大书特书的华彩乐章。因为“丹江口水库淹没的不只是一些房产田舍,那是这里的人民千百年生生不息绵延生存的家园,但库区水位的不断升高将把他们从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无情地连根拔起。没有移民的牺牲,就没有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的成功”。 《命脉》的突出特点是视野开阔。一些人长期以来对南水北调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不打开视野,就无法廓清迷雾。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积淀,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他们把创作立意拓展到人类水文明史、水对人类文明的塑造这个宏大背景下来认识,通过系统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水利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影响,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特别是水对人类文明的推动,因为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会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也使作品思想深邃、气魄高远。 理论思考和宏大构思不能保证文学品位。文学是以经验的方式表达对人和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好的文学作品必须从人物出发,让读者通过细节,感性地加深对世界和事物的理解。作品以实录方式记述众多普通人的移民和建设经历。为了这本书的写作,作者从长江边的湖北荆州到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北京、天津,一路深入采访了上百位移民和工程建设者,真实记录下了半个世纪以来一次次移民和工程建设中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经历,忠实还原了50多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人民的心路历程。构思宏伟的《命脉》摒弃空泛说教,把目光对准百姓,让一个个小人物开口言说,让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述说一切。《命脉》的叙事语言具有散文化意蕴,保留了采访对象言说的口语特点,朴实、简练、亲切,具有别样的韵味。作品叙说众多人物几十年风风雨雨,其中很多人屡次经历人生磨难,但他们总是保持着可贵的从容和淡定,作品对此从不夸饰和煽情,这种表达正与作品描写的许多人物一样,有一种看遍人生风景、历尽人世沧桑后的自然与平和,传达了丰富的人生况味。 《命脉》包括了水利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50年移民史、丹江口大坝建设、渠首建设和中线引水干渠建设等内容,作品结构严谨,叙事线条清晰,不同内容以不同方式表达,阅读起来亲和、顺畅。本书两位作者,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南阳人,吴元成本人还有移民生活经历。他们从小开始就与南水北调工程、与移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亲友很多都是移民,是大坝和渠首建设的亲历者。这种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使他们能够在理性思考人类水文明的同时,又能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引导读者更好地把握这项世纪工程。 这部作品以娓娓言说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移民、移民接收地、移民干部、工程建设者、水源地保护区群众等不同群体各自的牺牲,并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委屈。正是这些不同群体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了南水北调工程,铸就了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命脉》描写的是移民和工程建设者,展示的是时代的变迁,思考的是水文明和人类进步,树立的是南水北调精神的不朽丰碑。 (作者:梁鸿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