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在世俗和初心的博弈中成长


    吴君中篇小说《师说》
    《中国作家》2017年第1期
    吴君的中篇小说《师说》是一幅学校内景图,它的触角不仅伸入了校门前的小店,还伸到了学生的家庭内部。吴君是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写作者,对人物灵魂的刻画可谓出神入画。
    小说中的校工刘通旗一直对自我现状不满,渴望一种更理想的状态,比如让儿子学习成绩提高,比如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等。要实现这些,她就要接受许多世俗的东西,就要使用一些世俗的智慧,只有这样,她才能做到自我实现与现实超越。其间,她的不甘、卑琐、纠结、困惑,悉数表现在那犹疑的眼神、自轻的谄笑、屈辱的“活动”当中。凡此种种,都让这个原本单纯、向上、好学、透明的女人,陷入不能自拔的世俗生活的旋涡。这种接受和改变,正是现实的强大和胜利。对于不满现状的刘通旗来说,也许只有“接受和改变”才能让自己摆脱痛苦,走向幸福。
    于是,我们看到,刘通旗堕入了世俗的罗网。朋友阿欢会把孩子的老师叫到店里聊天,再拿出一堆店里的东西请老师随便选,选中包好塞给对方一张购物卡,然后开车载着老师到就近的酒店大餐,顺便给对方打包一份燕窝或鱼翅。阿欢几年不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可对待老师却敢大把花钱,为的是“让她们乖乖听话,像你们家的佣人一样,给你们家孩子补课,开小灶,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刘通旗为了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境遇,她宁愿自己“异化”,走阿欢为她指出的“阳关大道”。
    吴君在书写人物命运的同时,更侧重对人的心灵烛照和个性的刻画。比如,对李德伦的个性塑造得入木三分。为了改变自己的校工身份,刘通旗幻想李德伦会念及旧情而帮助她,于是她硬着头皮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但城府极深的李德伦究竟是个理性的官员,早把什么狗屁旧情抛到九霄云外。
    阿欢的身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她很世俗,教会刘通旗各种“规矩”,另一方面她也乐于助人,体现人世间难得的真情。比如她把当年老村委的人悉数找到,求他们签名做证,还动用各种关系为刘通旗的身份找依据,而胡里老师善于在校长面前阿谀奉承,甚至不惜出卖人格换得学校门前店铺经营权的表现,也刻画出了一个世俗女人心灵世界的鄙俗和不堪。小说对于冯老师的刻画也值得注意,如果没有冯老师的出现,这篇小说也许就显得过于沉重了。冯老师的出现,给作品平添了辩证的、阳光的色彩和质地。冯老师对刘通旗说,其实你们本地人极其淳朴厚道,虽然读书不多,但对知识怀有敬畏之心。冯老师还说,我真心愿意和你们交朋友,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小说中不断提到刘通旗对于从前的眷恋,以及对于现实的不满。我以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是主人公对于价值人生、幸福生活的理解,也是她走向精神清明的开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