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绝活的价值和意义——评余雷新作《绝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37 文艺报 安武林 参加讨论
近年来,传统文化之一的戏曲渐渐淡出人们的娱乐视野是不争的事实。与现代文明需求差距越来越大的传统戏曲文化究竟应当让它自行消亡,还是要花大力气扶持传承?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余雷的《绝活》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部儿童小说没有大的冲突,而是娓娓讲述了一群孩子寻找滇剧绝活的故事。一个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回到还有滇剧演出的乡村。城乡差异的不适应,寄人篱下的孤独,同学之间的隔膜与矛盾,让杨洋几次想要逃离梨花箐却无处可去。一次偶然的登台经历让杨洋对滇剧产生了兴趣,在和同伴们一起学习滇剧,寻找滇剧早已失传的绝活的过程中,杨洋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和梦想。传统戏曲真有这样的力量吗?作家用故事进行了解答。 作家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滇中一个梨花盛开的乡村。这里并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村民们有的举家外出务工,有的在当地种植养殖,有的借村里的地理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总之,这个村庄并没有脱离时代的轨道,人们对戏曲的喜爱并非信息不发达的别无选择。这里有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戏台,戏台的对面是新建的村小。古戏台上曾经上演了几百年的悲欢离合,小学校里的朗朗书声却是对未来的准备。这个空间的构成有了一种隔空对话的可能,在这里思考戏曲的传承再合适不过。 因为演出而延误了孩子病情的滇剧演员哑婆婆,倾尽心血组建梨花剧社的高老头,创办滇剧传习班的小学校长栗忠义,不唱就会嗓子痒的包二叔,到处寻找绝活的小学生栗花、杨洋和李庆有……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了三代滇剧传承者。哑婆婆和高老头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守护令人感动。滇剧对于栗忠义和包二叔们来说不是安身立命的需要,但却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成就感。梨花箐小学孩子们对滇剧绝活的寻找,并非是在猎奇,而是想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找到前行的自信和力量。不同的历史时期,滇剧对于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滇剧的传统记忆没有断裂,这样一些人守护着不只是一个剧种,而是民族文化的根。 这个故事里有美的自然风景和不功利的人与事,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泰然。在描写醇美温暖的乡村时,作家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非此即彼,并不认为困于村庄,传承滇剧就是信守诺言,去往城市,接受现代娱乐方式就是背信弃义,而是坦然地表达着传统戏曲被时代淘汰的残忍和无奈。日渐富庶的乡村没有人心不古,没有世风日下,人们依然以唱戏、看戏为乐。老演员希望自己的表演能够为大家带来快乐,观众们喜欢去琢磨戏中教人做人做事的唱词。但他们知道,滇剧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家喻户晓,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滇剧里的文化脉络尽力传下去,让下一代知道。因为一群老年人的坚守,因为一群孩子的介入,让这个思考传统文化主题的故事不仅有对滇剧流失的感叹,也有对理想追求的执著。 最难得的是,作家在写作这部作品前,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跟踪采访一个民间滇剧团,对滇剧的起源、发展、转变、流派、唱腔、身段、剧目、角色等等都有非常充分的了解。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滇剧传承的故事,同时对滇剧的很多基本常识、经典剧目和名家唱段等都有介绍。专业的戏曲知识借由故事人物之口,被讲述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即使作为一本滇剧普及读物也是可以的。 文中大量出现的和滇剧有关的诗词较好地将传统艺术的诗意和美好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小说增色不少。“檀板讴歌矫不群,夜阑人散蓦然寻”一句,更是将《绝活》穿透层层叠叠的历史,寻找滇剧传承的意义表现得意味深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