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磅礴恢弘的长征英雄谱——长篇小说《浪拍金沙》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9:11:02 文艺报 赵振王 参加讨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浪拍金沙》,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宏伟的视角、细微的情节,刻画了中央红军运筹帷幄,机智巧妙渡过金沙江天险,成功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传奇故事。 这部作品问世,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机缘巧合,让这部旨在对长征精神再追忆、再传承和再宏扬的作品具有非凡意义。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正好读到范咏戈《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中的这段话:长征成为文艺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题材,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富矿、一个足以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记忆之场”。 《浪拍金沙》的出版,为这座宝贵的“记忆之场”,增添了精彩传奇的一笔。 众所周知,在毛泽东所描写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之后,红军便急速进入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即“巧渡金沙江”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横在北上红军前面的是汹涌湍急的金沙江,以及两岸千峰万壑的悬崖峭壁。对于一路转战的红军将士来说,这既是一道生死跨越的天然屏障,更是一道事关存亡的巨大地理沟壑。作品以真实的历史线索,从红军缴获龙云的地图落笔,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亲率干部团一个营及工兵连化装成国民党军,直插天险金沙江,拉开这场历史传奇的大幕。小说紧紧围绕红军准备怎样过江,具体怎么过江,过江后如何兵贵神速,突破天险狮子山,攻占通安镇,直抵会理城这一系列情节链条和故事脉络,以“巧”贯穿作品始终,真实地还原了那一场精彩、惊险而神奇的场景,再现那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作者把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千军万马凭借几条小木船渡过汹涌大江,彻底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宏大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面对数十倍于我的强敌,红军高级指挥员指挥若定,红军将士英勇顽强,机智勇敢,团结一心,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夺取皎平渡口,未掉一人一马,神出鬼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读之难忘,读之深思,读之让人热血沸腾。 铁流汹涌向北去,浪拍金沙八十载。 作品以历史的脉络为骨架,以当年红军留下来的传奇故事为支撑,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向小发、秋菊、丁三胖、何麻子、赵参仪等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巧妙地贯穿于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具体事件之中。通过当时政府严令烧船、毁船、沉船和藏船这些细微的情节,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反动阶层的尔虞我诈和对百姓的残暴,成功地烘托出红军的英勇顽强,机智勇敢和亲民爱民的高贵品质。 作家的努力是事半功倍的,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丰满。作家用正能量的笔调,成功演绎并再现了80年前,敌我双方围绕红军能否顺利渡江,所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及红军成功摆脱敌人,千军万马过大江的壮阔场景,展现了当年红军日行百里的英勇无畏,征服高山大水突破敌人层层堵截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再现那一段精彩的历史传奇。所有这些,可见作者对情节的把握、细节的运用,以及铺垫和穿插故事的能力,让红军巧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伟大战略转移这一历史事件,得到有力的抒写,成功填补了国内尚无文学作品全景式反映这段传奇历史的空白。 小说通篇使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土语,十分契合金沙江沿岸流域的语言习惯,平添了这部小说的可读性。小说语言诙谐,人物对话生动、活泼,叙述表现娴熟自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薄的创作功底。小说以磅礴的气势、宏大的场面、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主线,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补充,用细致入微的情节,艺术地还原了这段经典传奇,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不论从历史还是文学角度而言,都值得一读。 这是红军巧渡金沙江80多年后,一支“巧”笔写下的传奇。依然借用范咏戈的话说:“一方面加强长征中普通群众的书写,将视角下移,拓宽题材领域;另一方面,期待艺术家的整体性思维,整体的认知判断对长征题材不可或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李美桦,他跟我讲了很多红军长征过会理的故事。从和他的交往中,我知道他是土生土长的会理人,他的老家距皎平渡不足20公里。他从小就从老一辈人津津乐道中,听到过很多有关红军的传奇故事。正因为如此,他写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这段历史章节,其人物的真实性、故事的可读性和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就显得更加鲜活,血肉丰满,可信度极高。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经典传奇,在他笔下写到会理就戛然而止,这说明他绝不是贪大求全的人,这也是一个作家的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