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有的书,永远年轻(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09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根据圣埃克絮佩里的经典名作《小王子》改编的3D动画电影将于今年上映,这是一部由《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携好莱坞顶尖动画制作团队操刀的暖心童话。影片中加入了一个小女孩的形象,她每天会收到一架纸飞机,而始作俑者就是隔壁邻居,一个古怪的老爷爷。这个老爷爷曾经是个飞行员,曾经有过一段奇遇,当然是和小王子有关啦…… 儿童文学作品也许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既是写给孩子,同时也是写给成人看的,或者说,是写给保有童心的大人看的;另一类书,则是真正写给孩子看的。当然,这两类书中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两类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人和事物,看这个世界。这种眼光、这个视角,跟成人的有什么不同呢?这种眼光更澄净,这个视角更真实。知识、阅历、经验,都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的,惟有童心,是要从孩童时代就呵护、珍惜,才能不致泯灭。 我们说一本书是经典,就意味着我们一生中很可能会不止一次地阅读它。经典,不是爵位,不是哪个人封的;经典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自然形成的。《小王子》写于1942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着它,成就了它的经典地位。经典的魅力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有一点就在于,即使故事淡忘了,仍会有些东西留在你心间。这种留在心间的东西,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熏陶。我们常说要培养高尚的情操。说培养,没错。但我觉得,与其说高尚的情操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毋宁说是熏陶出来的。其中,包括成长环境、周围人的熏陶,更包括好书的熏陶。 1942年,是个战争的年代。《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空军飞行员,但在希特勒的军队用6周时间就摧毁了法国军队以后,他无奈地离开了军队,离开了祖国。1940年的最后一天,他抵达纽约,开始了流亡生活,在异国他乡写了《空军飞行员》等作品。1942年,他在心情苦闷、压抑的情况下,写出了最重要的作品《小王子》。 1944年他回到法国空军部队。7月31日,在这个离巴黎解放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他以44岁的“高龄”主动请缨,驾机前去执行侦察任务,从此再也没有返回地面。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飞行的飞行员,一个永远有着一颗童心的作家,就这样消失在蓝天里,其悲壮和凄美,让人想起《小王子》末尾的小王子:“他像一棵树那样,缓缓地倒下。由于是沙地,甚至都没有一点声响。”蓝天之于圣埃克絮佩里,犹如沙地之于小王子。 托尔斯泰读了安徒生的童话后,说:“他的内心,真孤独啊。”这句话,用在写《小王子》的圣埃克絮佩里身上,大概也是合适的。他在献词中写道:“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生活在法国,正在挨饿受冻。他很需要得到安慰。”其实圣埃克絮佩里自己,何尝不需要得到安慰呢?孤独,寂寞,也许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但写作的人在需要安慰的同时,也需要孤独寂寞的时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里尔克对青年诗人说:“你要爱你的寂寞。” 《小王子》的插图,出自作者的手笔。在创作过程中,他画过更多的草图,其中有一些跟发表出来的很不相同。他画得最多的是小王子。这个形象,一开始是高居云端、长着翅膀的。画着画着,云朵消失了,翅膀也没有了,小天使的模样渐渐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小王子形象。小王子离开B612号小行星以后,是怎样来到地球的呢?——这是大人爱问的问题。但孩子关心的,也许不是这个“合乎逻辑”的问题,他们更关心的,也许是他一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是那朵骄傲的玫瑰,还是天上会笑的星星。圣埃克絮佩里后来觉得无须为小王子画上翅膀,我猜想就是这个缘故。他在意的是充满童真的诗意,而不仅仅是交代故事的情节。 有的书,写出来就老了,因为没有人愿意看它。有的书,七八十岁了(《小王子》和我出生在同一年,现在它有70多岁了)还很年轻,还有许多喜欢它的读者——《小王子》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香炉脚(节选))——一座村庄的腊月简史
- 下一篇:《垛上》(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