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第一枪(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5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4 天空露出难得的光亮,漫长冬夜悄悄拉短,严寒已近尾声。 这一天,父亲走进大瓦房。 跟随周浩然从青岛回到家乡,父亲明了儿子的雄才大志,但也为儿子担忧。毕竟是个20多岁的孩子,缺少经风雨见世面。 周浩然见到父亲,喊了一声,却再没有话。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各自的心事彼此都明白。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华北失守,日本人的魔掌很快向山东伸来。青岛首当其冲。早已做了前期准备的日本内阁,在7月“卢沟桥事变”后一个月,就批准了进攻青岛的秘密方案。 战事紧张,一触即发。此时正在山东大学学习的周浩然,做出了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家乡去,开展武装斗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血性男儿,正宜荷戈,誓死为国,奋勇抗敌,民众无第二条路可走了。” 尽管当时周浩然在青岛文化界已颇有名气,但一个毛头小伙子在家乡,特别是在众多的乡绅、长辈面前,他说话的分量和号召力还是有限的。然而,周浩然并不为此担心,悄然无声地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宏大计划。因为他身后有父亲的支撑。父亲大律师的身份,让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打着父亲的旗号,以健身名义成立了即墨县瓦戈庄国术训练所,向四邻八乡征集学员,组织青壮年学习武术。这个训练所实际是周浩然积蓄武装力量的第一步,也是他计划建立“抗日敢死队”的基础。一身文气的周浩然,看上去文质彬彬,弱不禁风,但骨子里却蕴藉着雄才大略。他不满足于以笔为枪,他认为,只有投身到面对面的战场上,才能尽快消灭侵略者。他一面煞费苦心组织人员加紧训练,一面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并运用于实践中。当时,周浩然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学习的进步书籍数量已远远超出一些党内同志。从遗留的笔记上可以看到,周浩然对毛泽东、周恩来的文章心服首肯。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大段抄录,时有点评。 周浩然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成立了“抗日义勇军”,并亲自制定了义勇军游击队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 周浩然知道,光有人没有枪,还无法真正与日本人抗争。他给义勇军下达命令,到各村动员搜集枪支、土炮。很快,各种五花八门的武器从民间,从地主土豪,甚至“政府武装”人员中收集起来。与其他村庄相比,瓦戈庄义勇军的武器装备实力算是最雄厚的。为了支持儿子,父亲还专门托人花大价钱为周浩然购置了一把勃朗宁手枪。人、枪都有了,但周浩然又想到,仅靠义勇军的力量很难斗过鬼子。当时,日本人的形象如同凶煞恶神,老百姓非常惧怕。打从在青岛登陆后,日本军队长驱直入,所向披靡,竟没遭到一点抵抗。 何不多组织一些人?人多壮胆嘛!有一次父亲对有些忧愁的周浩然说。一句话,让周浩然茅塞顿开。 周浩然决定成立“联庄会”,扩大抗日力量。所谓联庄会,就是几个甚至几十个村子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组织,有事共同应对。周浩然请求父亲参入,父亲一口应允,并说服其他乡绅,积极响应。周浩然大喜。他在笔记里写得很清楚:假借组织联庄会之名,而进行自卫军之实。 联庄会的诞生,让瓦戈庄一带的抗日民众力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壮大,也进一步锻炼了周浩然。 俗话说树大招风。日本人对周浩然在即墨的行动了如指掌,消息传到父亲耳朵里,他不能不担心。他想劝说儿子小心行事,又想劝说儿子稍作收敛,免遭大祸。但真面对儿子了,看到儿子踌躇满志的神态,又无从说起,只是拍拍儿子的肩头,默默离开了。 望着父亲远去的身影,周浩然心里一阵酸楚,但很快又止住要落下的泪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