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叶兆言长篇小说《驰向黑夜的女人》:从遗忘处开始书写(2)


    对叶兆言作品比较熟悉的读者也许会将这部新长篇放在作家的整体创作中去比对和品读。确实如此,从叶兆言写“夜泊秦淮”至今,其实都或隐或现地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观。《驰向黑夜的女人》与《一号命令》,两者在叙事和立意上就有着明显的同构关系。《一号命令》虽然是一部近似小长篇的中篇,但故事时间也从抗日战争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也是在大动荡的战争与政治风云中来写个体的命运,也有着与欣慰和春兰性格相近的两个人物李叔明和赵文麟,演绎着的当然也是迥然有别的戏剧人生。不同的是,《一号命令》中的赵文麟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军人,对政治或战争的思考要远远高于冷春兰。激烈的政治运动与其最高形式的战争都是社会的大悲剧,它可能是政治家们的杰作,但它常常中止了日常生活,是普通人的劫难。这是赵文麟劫后余生的感悟。
    赵文麟的这一思想职责在《驰向黑夜的女人》中大多是由叙事人担当的。顺便说一句,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值得注意,不妨抄录一下作品的章节,全书连“后记”在内一共10章,前7章分别是“南京,1941年3月30日”,“北京,2008年的大雪”,“上海,南京,1941年12月8日”,“卞家六少的故事”,“肉联厂的冬天”,“小芋的寂寞”,“欣慰之死”,第八章无题,第九章“2011年,南京,上海”。这样的章节安排不仅可以看出叙述的跳荡,更可以看出,作品的内容显然溢出了故事的框架。事实上,第九章是一个混合性的章节,叙事人以真假莫辨的作者的身份加入进来,扮演了一个并非可有可无的角色。而第二章和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第十章的“后记”则完全是作者的个人叙事,可以说是游离在故事主体之外的。这样的安排打破了叙述的整体性,使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弹性与张力,更重要的是,正是那些看上去与故事主体无关的叙述成为观照后者的视角,提供着对话与参证。它们犹如冰雪原野上的出气孔,显露了寂静大地下生命的秘密,透出意义的讯息。第二章的出现多少有些突兀,内容是关于作者2006年与2008年的两次文学活动,这两次活动叶兆言确实多次言及。在作者看来这两场活动都显得混乱而糟糕,但是,活动中匪夷所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提问,以及对看似已成共识的问题的不对称答案都是意味深长的,比如东欧人对“文革”的想象和中国人对捷克政局和哈维尔的评价。看法的对错其实在其次,关键是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永远存在着另外的答案。这是叶兆言对历史的看法。对历史事件的常识性评价一般是从该历史事件出发,用社会进步主义去校准丈量并提供判断。在叶兆言看来,这是别人的事,虽然它拥有无可置疑的合法性和可能永远的正确性,但叶兆言不取这样的方法和视角。他的视角是个体的、生命的、日常的和人道的,不管这样的视角如何与常识和既成结论相左,叶兆言都可从美学上获得庇护。因此,同样涉及到抗战,叶兆言没有带给人们熟悉的场面,同样是文革叙事,叶兆言也搁置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反思、批判,准确地说是更换了反思与批判的维度。至少我们能感受到这样两点,即巨大的社会动荡总会造成个体生命的牺牲,这样的牺牲相对于历史可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而对于不可重复的生命个体来说却是无穷大的,它意味着一切的丧失。再一个就是战争也好,政治也罢,每一个社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的动机和状态并非同一,而是千差万别的,欣慰的历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再如,竺德霖出入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如何解释?卞明德是真正的进步吗?李军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要反复强调“后记”与全书的有机关系,可以说,它是作品的底牌。它交代了欣慰这一形象的生活原型,叙述了作家有关“文革”的少年记忆,以及尘埃落定后许多人物与事件的起底,与作品的主体故事处于同一个叙事空间,一为虚构,一为纪实,同时显示了人物被单一性的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复杂性格与心理动因,它们一同解构了表面的“革命”话语,为社会与个体心理分析洞开了大门。
    正因为如此的悲悯和对心理渊薮的探寻,作品中本来应该是一个“次要”人物的竺小芋才显得不同凡响起来。竺小竽身世复杂,她是竺欣慰和卞明德的女儿,欣慰后来又与肉联厂工人闾逵结了婚,住房紧张时欣慰将小芋放到欣慰同父异母的弟弟泰秋夫妇那里。在那里,小芋实际上是个小保姆,受尽了白眼。欣慰被抓后,小芋实在忍受不了跑回来,和已经同居的闾逵、冷春兰生活在一起。与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当公安人员告知小芋母亲已被“镇压”时,小芋不但见不出丝毫的悲伤,甚至用当时流行的政治话语撇清了与母亲的关系。如果这在当时的情境下还可以理解的话,那“文革”结束后已经上了大学的小芋得知母亲平反,却同样表现出平静和事不关己。是当年母亲热衷“革命”忽视她而留下了童年阴影?是舅舅的冷漠与破碎家庭让她丧失了感受亲情的能力?在作家的笔下,小芋是一个与主体故事自觉脱离的人物,她活力四射地投入到新生活中,恋爱、换工作、出国,接着又不停地结婚、离婚,生下一大堆肤色不同的孩子。小说就是令人意想不到地在“我”和小芋的重逢中结束的。小芋回国,带着她的洋娃娃们,跟“我”一起汇入拥挤的人流,涌向上海的世博会……从1941年3月30日南京伪政府的“还都周年”庆典活动开始,到2011年上海世博会狂欢结束,70年的岁月,经历了多少往事?消逝了多少人物,我们又该以哪种方式记忆过去,是否真应该是小芋式的?记忆连同那些女人一起驰向黑暗?
    小芋是不是真的遗忘,不知道。其实,遗忘,不过是另一种记忆的方式,更是另一种书写的方式,新的书写就是从遗忘既成开始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