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4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贞 参加讨论
文化与自信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夏有”留言称,“理解古典诗词,融到自我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这次大赛为此做出了努力。”网友“美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和标识!” 而由于节目中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都是年纪轻轻的学生,这也引起了有孩子的家长,对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网友“悠然”说,自己8岁的儿子居然这么喜欢看这个节目,“真是令人欣慰!感觉小伙子有潜力!”网友“小陈”则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如果能形成全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氛围,是乐事一桩;如果成了考孩子、徒羡慕,则可能会给孩子们形成阴影。希望大家善用资源,让诗文带来好心情。” 许多媒体也以诗词大会节目为契机,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澎湃新闻联系到了武亦姝所在高中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与网友们直接问答,收到了来自网友的130余个提问。黄荣华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人民日报微信推送文章《武亦姝诗词大会夺冠,母校特级教师感叹:应试夹缝传承传统文化有多难?》,也整理了黄荣华的相关采访,指出“‘应景’地教一教、背一背,不是真正的古诗文教育”。 此外,从中央提倡的“树立文化自信”层面看,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推送了文章《想看更多的武亦姝?中央文件大力支持!》,从诗词大会的火爆关注到近期两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这个《意见》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文章认为,“中国,诗的国度。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它们,需要好的节目,也需要‘偶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需要,也必然伴随文化复兴。诗词大会和武亦姝的火,时代需要,时势塑造。没有诗词大会,也会有别的大会,没有武亦姝,也会有李亦姝、王亦姝。” 能够在这一层面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做出贡献,《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和意义显然更为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