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精神挚友
http://www.newdu.com 2025/02/17 02:02:01 文艺报 赵亚东 newdu 参加讨论
今年是诗人里尔克逝世90周年,也是昌耀先生诞辰80周年。这两位大诗人都是后世仰望的巨擘,其精神高度和作品涵蕴值得我们探寻。阅读里尔克和昌耀,我们才能不断贴近他们高远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进入更高的诗意空间和维度。 里尔克像一块魔力巨大的磁石,使我们深深折服。他隔着厚厚的时空,带着西方文明的鲜明特质,以千里之音为我们布道、解惑。在刚开始诗歌写作时,我觉得和里尔克有一种隐秘的联系,是化成血液在脉管里流淌的联系。我青年时期生存艰辛,几乎是在绝望的状态下,偶然读到里尔克的诗作,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他的孤独气息,幽深而哀伤的诗句,深邃而敏感的语言,像绳索一般捆笼着我,却神奇地将我拯救。不能与人分担的孤独和绝望,似乎得以安放。 2000年春天的某一天,昌耀先生寂寞辞世,我只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清瘦的身影。没想到随着在城市中越陷越深,昌耀像一盏暗夜的灯,照亮了我幽暗的精神世界。昌耀一生极度孤独,用生命锻造灵魂,以博大悲悯的情怀与生命仁爱,直面酷烈的生存现实。这对我是巨大的激励。他的诗歌具有强烈而又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魅力,他独特的审美,深邃的地域性,西部独有的意象符号彰显的灵魂力量,让我在他的诗歌里深深体悟了个体与时代的生命交缠,一次次促醒的爱与力量,也使我从他的精神城堡里获取了博大悲悯的情怀与生命活力。 近年来,我时常拿起里尔克和昌耀的作品,不断审视自己是否陷入浮躁当中。我愿意用里尔克和昌耀来稀释我所遇到的苦难和疼痛。我时常看着城市的夜色,隐约听见里尔克与昌耀隔空对话。不但读他们的诗作,我还尽可能地阅读里尔克、昌耀的文章,这两位大师的形象在我心里越来越强大和清晰可辨。 两位大师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里尔克9岁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青少年时期即体弱多病。昌耀早年丧母,少年从军负伤,青年时代被打成“右派”。他们都是终身带着伤病,饱经患难。他们一个漫游,一个流放,经历颇多相似。可以说,他们都拥有贫瘠的身体与丰盈的精神。他们不仅没有被环境压倒,相反,个人处境的困顿更激起了他们对人生和生命的探索与追问。 里尔克和昌耀在创作向度上也有极强的相似性。孤独、爱、生和死,是他们的作品共同的主题,是他们的精神贯注点。人们用“存在之思”来概括里尔克的诗歌创作。同样,昌耀作品中重要的部分,也在表达他对于存在的思考。在里尔克那里,孤独是他必不可少的生存状态,甚至他将之奉若神明。如果说里尔克小时候的孤独的生活状态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所致,那么可以说他在成年之后的孤独状态则是刻意求之的结果。他认为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孤独是每位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状态。而昌耀,也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孤独。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2017鸡年最新春联带横批集锦大全
- 下一篇:岳麓山《禹碑》缪篆试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