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试解“碧山吟社”之谜(汉字故事)


    
    图一:“碧山吟社”砖雕门额
    
    图二
    
    图三
    诗社是诗人定期聚会作诗吟咏而结成的社团组织。《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儿女于秋爽斋结成海棠诗社,“宴集诗人于风庭月榭;醉飞吟盏于帘杏溪桃”,可谓风雅之至。在江苏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南侧,也有一处著名的古代诗社遗址——碧山吟社。
    碧山吟社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由北宋词人秦观的后人秦旭所创。秦旭崇古尚贤,晚年于无锡惠山之麓、黄公涧上,结庐建亭,名曰碧山吟社,并与无锡10位年高德劭的诗翁在此结社吟咏。十老殁后,秦旭曾孙秦瀚又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碧山吟社,再续诗社余韵,并请“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为之题匾,悬于门楣之上。此后,碧山吟社又几经兴废,终于在清乾隆以后的200余年间归于沉寂,风雅寖衰。辛亥革命后,人们才找到了碧山吟社的匾额,并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恢复重建。现在,由无锡市离退休老人为主的诗词爱好者又重组了碧山吟社,但该社留下的诸多未解之谜仍让人们困惑不已。
    2012年12月28日,无锡《江南晚报》刊登文章《石刻追忆500年前碧山吟社》。作者提出了一个“碧山吟社”之谜:“文徵明为何写‘别’字?”认为 “碧山吟社”砖雕上有两个字甚是特别,“吟”字右半边的“今”是反过来写的,“社”字则多了一点,可能是错别字。作者称:“古人的书法讲究一个‘趣’字,文徵明为何这样写我们不得而知,但其中肯定包含了他的寓意。”
    “碧山吟社”四字为隶书。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诸体兼善著称,但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指出:“其所沾沾者隶耳。”“吟”“社”两字只是隶书的一种写法,并非错别字,也不可能包含什么寓意。
    我们首先看“吟”字。“吟”的本字为“今”,其甲骨文为倒写的“口”,下面一横为指事符号;金文则将横画写成折笔;小篆承续金文字形,并加“口”另造“吟”字;隶书是经过隶变后的今文字,除我们常见的写法外,还可以沿用小篆字形,这是用今文字书写古文字。下图为“吟”的字形演变——
    (见图二)
    至于“社”字为何多了一点,其实这只是书法创作的需要,主要起到驻笔回锋的作用,并无任何深意。在汉隶名碑《张迁碑》《史晨碑》中都有使用,还出现在楷、行、草诸体中。
    (见图三)
    以上是“碧山吟社”的文字之谜,另外还有出典之谜。2011年6月3日《无锡新周刊》刊登《碧山吟社未解之谜》一文称:“秦旭创办之初,为何把诗社取名为‘碧山吟社’,典出何故?无论是在秦氏的族谱,还是在诸多的‘碧山吟社记’、《无锡县志》等史料中均无记载。这也成了我们关注‘碧山吟社’碰到的第一个未解之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