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看诺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51 文艺报 王杨 newdu 参加讨论
近日,一场名为“诺贝尔之夜”的文学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从鲍勃·迪伦获奖,谈到了中国文化界的诺奖心结和诺贝尔文学奖115年来的颁奖理念和调整变化。同时,中信书店与开卷信息联合发布了1998年有监控数据以来的113位诺贝尓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的影响力排行榜。中信书店总编辑方希表示,希望从一个小的切口,提供数据关联分析,为什么是这些诺奖作家在中国的影响力更深,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其他人,以及谁是铸就这些影响力的背后推手。 活动现场,开卷信息副总经理杨雷从热销度、关注度和推广度三个维度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的影响力做了排行和数据解读。经过从以上三个维度单独衡量并将之标准化之后,开卷信息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在中国的影响力排行榜,排名第一的是莫言,第二是海明威,第三是泰戈尔。从其与近年来的童书作家、青春文学作家、现代文学作家和小说类作家做的对比排名来看,前三位作家在品牌、知名度方面的影响力可跻身前列,但是童书、少儿文学的畅销书作品数量无论是畅销度还是产品数量都超过了成人文学。鲍勃·迪伦获奖之后,开卷对鲍勃·迪伦的相关数据做了监控,无论是他自己的书还是写他的书,在中国的市场上目前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但自他获奖之后,对影响力的拉动效应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宽,就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第一次颁给我们理解之外的作家。”李敬泽如此评价鲍勃·迪伦的获奖。他表示,就文学而言,中国人的理解与瑞典或者欧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理解有所不同。李敬泽说,我们现在的文学是一个体制化和规范化的文学,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视野中的文学一定程度上指的是那些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文学价值的文字作品。瑞典文学院授予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时提到荷马和游吟诗人的传统。也许在原始情境下,文学既是语言的,同时也是音乐的。在瑞典文学院看来,这种文学的原初情境在20世纪60年代,在鲍勃·迪伦这样的人身上得到了回归和重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次的颁奖正表明了诺奖对于文学一直秉持的不忘初心的态度”。 李敬泽谈到,鲍勃·迪伦的获奖在提醒我们,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在于它不一定是依托于纸面的,甚至也可能是不依托于阅读的,它可以在我们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依然有新的可能性。此次信息发布表明,2012年莫言的获奖才真正启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图书市场,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莫言获奖之后,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变成了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世界文学盛典,帮助中国读者开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文学世界、构建了一个更宏大的文学视野。 (王 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