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刘耀辉《山有扶苏》:植根古典诗性的成长小说


    
    在新世纪中国许多新锐儿童文学作家中,童书出版人刘耀辉的出现颇令人惊喜。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的他,先是因短篇小说《辣椒红了》荣获了2012年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两年后又推出了长篇力作《山有扶苏》(2014年4月第1版,安徽少儿出版社)。
    《山有扶苏》虽然只有13万字,却调动了刘耀辉少年记忆中最珍贵的生活资源。他腹稿数载,2011年春节开始动笔,2013年国庆节前杀青。《山有扶苏》以一种自觉的使命感,以纯正的古典诗性文学的审美品格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一股蓬勃的新气象。
    新世纪之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分化期”(朱自强语)。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学”类儿童文学创作,另一类是通俗类童书制作。前者追求文学风格的原创性,归属于传统文学的流脉,致力于为儿童成长提供“打底子”的书籍;后者追求故事模式的类型化,依附于市场化大众文学的潮流,旨在为儿童成长提供娱乐性的浅阅读读物。如果单纯就作品的数量和销量而论,“纯文学”类儿童文学往往敌不过通俗类童书的竞争力。但如果以作品的原创性和重读的可能性而言,通俗类童书与“纯文学”类儿童文学之间则没有可比性。然而,“纯文学”类儿童文学对原创品质的自觉追求,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上行走得顺风顺水,恰恰相反,而是步履艰难。姑且不说它在新世纪中国遭遇了消费主义、解构主义等潮流的外部因素对“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冲击,单说其自身内部就充满挑战。其中,一个难以摆脱的困境是:“纯文学”类儿童文学创作如何继承并转换中国古典诗性文学资源?环顾新世纪中国“纯文学”类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尽管不乏充满才情和生活质感的作品,但大多囿于儿童文学的狭义概念而仅仅将传统写实主义儿童文学或西方汉译儿童文学作为主要创作资源,而对中国丰饶的古典诗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却处于薄弱状态。可是,让作品植根于古典诗性,谈何容易?诗性的古典主义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格局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再加上古典主义写作对创作者的文学修养要求之高,更是让人望而生畏。刘耀辉长篇小说《山有扶苏》的出现让人欣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