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都”都柏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1:11:20 文汇报 高秋福 参加讨论
为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4年起先后评定世界上二十个城市为“文学之都”。评定的标准,除文学传统之外,主要着眼一个城市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包括文学出版物的品种、数量和质量,文学作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翻译和出版本国各民族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情况,为促进本国和外国文学艺术交流所采取的措施。评定的结果引发不同程度的争议,主要是有些获得“文学之都”命名的城市“有失水准”。但是,对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人们都异口同声表示赞同。这令人不禁要问,都柏林何以成为毫无争议的世界“文学之都”? 都柏林城市不大,人口只有一百二十万,但高科技企业林立,有“欧洲硅谷”之称。可是,徜徉在鹅卵石铺路的街巷,所见尽是与文学名著有关的商号,知名作家纪念馆舍和雕像,各种文学活动的通告,戏剧演出的海报……浓郁的文学气息立时令人感到,这确实是一座世界上少见的文学城市。 深入认识这座文学之城,当从都柏林作家博物馆开始。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偏北的帕内尔广场一座十八世纪乔治亚风格的大楼内。展室只有两间,空间极为狭小,但展示的却是爱尔兰上千年的文学发展历史。十七世纪以前,爱尔兰文学主要是作为爱尔兰人一支的凯尔特人的盖尔语文学。十七世纪中叶,英国侵占爱尔兰,英语文学迅速发展,占据爱尔兰文坛统治地位。这座博物馆展示的,主要是爱尔兰英语文学的发展情况。通过图书、手稿、信函、肖像、图片等文物,还有鹅毛笔、打字机、写字台、钢琴、眼镜等作家个人用品,将爱尔兰近三百年的文学发展历程生动展现出来。开启这段文学史之先河者,是以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闻名于世的十八世纪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继其而来的,是诗人兼小说家奥利佛·哥尔德斯密斯、政治家兼散文家爱德蒙·伯克、剧作家布林斯利·谢里丹和诗人托马斯·穆尔。他们本来都是爱尔兰人,但由于爱尔兰长期处于英国统治之下,他们长期也被称为英国作家。博物馆的展示前言强调,这种“被扭曲的历史”现在应矫正过来。前言同时揭示,这些作家大多出生在都柏林,在都柏林受教育,都柏林是爱尔兰文学的“天然摇篮”。 博物馆的展示还表明,爱尔兰虽是一小岛之邦,但却不乏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其中,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有四位。威廉姆·叶芝1865年出生在都柏林一个画师之家,青年时期参加争取民族自治斗争。他从爱尔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激烈的人民斗争中汲取素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象征主义形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1923年,他因“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人。两年后,剧作家萧伯纳又获得此奖。萧伯纳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小公务员之家。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但他心念祖国,总是以爱尔兰作家自居。他创作的数量众多的剧本,为欧洲戏剧事业的振兴作出巨大贡献。另一位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出生在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后移居法国巴黎,主要用法文写作。他先是写小说和诗歌,后转向戏剧创作。他的《等待戈多》等剧本,开创荒诞派戏剧之先河。1969年,他因为“以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诗人谢默斯·希尼。他虽然并非出生在都柏林,却长期在都柏林写作。1966年,他以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一举成名,以后又发表多部诗集,主要表现乡间的劳动生活,赞颂劳动人民的辛劳。由于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于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专家座谈儿童文学创作
- 下一篇:在上海 他从沈雁冰成为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