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史蕴浑厚 多元共生 ——“陕北民歌”与“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状况调研(陕北段)报告


    2021年4月16日至2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推广活动——“陕北民歌”与“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状况调研(陕北段)活动。此次调研工作深入榆阳区、横山区、绥德县、佳县等地,通过对陕北民歌传唱、陕北说书演绎、民间音乐演奏、民间舞蹈表演等诸多区域特色文化现场观摩、专题深访,陕北民歌文化空间探访,专家学者与民歌手座谈等形式,分析、研究、探讨当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诸多问题。
    一、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混融交汇的陕北民歌音乐底色
    陕北在历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聚集地。自秦汉以来,陕北既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发展之地区,也因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叠加渗透而呈现出多元文化格局。
    就是在这样的黄土高原上,历史的积淀、秦直道的贯通、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构筑了特有的音乐文化样态。横山地处陕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内蒙古陕西交界之处,古称塞北边陲。清雍正九年(1731)置县后,县域北扩到长城,东连榆林,西接靖边,南与绥德、米脂、安边三州县犬牙交错。自然地理、历史因素、政治环境等使其成为一块鲜被踏足的神秘土地。然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多样的文化土壤、相对封闭的人文社会环境中保存着大量的传统音乐习俗,孕育了独特之边塞文化。横山民歌、酒曲、秧歌,这些北方地区汉族民间歌舞的代表性品种,在横山、绥德等地的民间信仰、岁时节俗等文化情境中,以城乡、村镇为表演空间,集中充分地展示了该区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风情。
    此次采风所见的榆林小曲,相传清康乾两朝由塞上戍边的南方官兵及民间乐人将某些江南小曲带入本地,在流传中又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断吸纳陕北民间曲调而逐步形成,距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明清俗曲在陕北的重要支脉。
    横山作为塞北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少数民族的聚集之地。横山酒曲便是古代守边将士饮酒豪唱的古风遗留。迄今为止,唱酒曲更是横山人酒桌上一种不可或缺的特色文化。每逢新婚嫁娶、儿孙满月、岁时节庆或亲朋好友相聚必会设酒宴,俗称摆“酒摊场”,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喝边唱、边吃边唱。4月18日在横山非遗小剧场由李光明带领的所有酒曲演唱歌手王勇、鲁秉国、李强春、王海忠、李德堂、曹振鹏等现场进行了酒曲单曲表演、敬酒、猜拳酒曲、集体唱酒曲等诸多环节,展示了这一民歌品种的历史文化民俗底蕴。
    二、绚丽多彩的陕北民歌及其民间音乐品种
    本次调研活动考察的陕北民歌歌种多样,音乐样态十分丰富。其中,民歌品种包括陕北各类民歌及其民间音乐品种,有榆阳民歌、信天游、榆林小曲、横山酒曲、横山老腰鼓、战地民歌、红色民歌、绥德民歌、船工号子、绥德唢呐音乐、佳县伞头秧歌、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以及陕北说书、传统民歌以及新民歌创作作品等,从中折射出陕北民歌丰富的内涵及其多样表现形式。
    2021年6月17日,调研工作在富有特色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拉开序幕,首先榆阳民歌手演唱了多首榆阳民歌,既有《拉手手亲口口》等传统民歌,也有新创作的当下十分流行的《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等。
    当天晚上,在榆阳区非遗馆,观看了榆林小曲、陕北说书等表演。其中在榆林小曲馆里,与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访谈良久,他深情演说着榆林小曲的发展现状,以及南北文化交融后在榆林小曲中的具体特点所在,使得我们身处其中,强烈感受江南音乐与陕北音乐碰撞后的地域色彩。
    4月18日,在横山区党岔镇非遗展馆,观看横山民间音乐表演,首先由横山老腰鼓表演开场,然后由李光明演唱战地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以及新民歌,接下来是横山说书以及酒曲演唱,展开民间酒曲、陕北说书以及腰鼓的交流研讨。大家从横山的酒俗与酒曲的关系、传统的演唱场合以及当下传唱场合的变化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并认为横山酒曲深厚根植于民间生活,其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曲调多样,有山曲调、民歌调、蛮汉调、信天游和传统酒曲调;二是句式灵活多变;三是即兴编唱;四是多为横山方言,节奏明快、妙趣横生。另外,《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等战地民歌与当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深刻关联,其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乃至当下的音乐教育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是爱国主义情操和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4月19日,前往绥德县文化馆进行陕北民歌、陕北唢呐、陕北秧歌“踢场子”交流研讨,下午前往佳县天下黄河第一村荷叶坪村,参观黄河号子《黄河船夫曲》故乡,进行陕北经典民歌伞头秧歌交流,在现场,亲身体悟音乐与地理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与黄河水运历史及其黄河精神深远的影响力。4月20日,则是对佳县的红色歌曲代表《东方红》的全面考察,以及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的聆听与采访,突出表现了佳县的民间音乐特色。
    5天的实地考察,所到之处均能感受到民间乐人以及大众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文化自觉,陕北可谓是一个民间音乐的大宝库。
    三、多样有效的传承保护生态
    坐落在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是榆阳区加快“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榆阳文化品牌影响力,展现榆阳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项目。博物馆布展设有六个篇章,全面展示了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既有历史根源,又有现代的存活状况及其社会影响。展厅中陕北民歌分类齐全,从各类号子到信天游、具体作品展示,如《有一个媳妇受折磨》《羊肚肚手巾水上漂》《人人都说咱两个好》《唱上个酸曲解心焦》等众多曲目均设专栏呈现,其中《蓝花花》《脚夫调》等著名作品和民歌手重点作了介绍和展示。为配合参观,现场还有民歌手现场演唱信天游。
    当下陕北民歌的宣推情况十分多样和有效,例如建立民歌相关的网站专栏、微信公众号、宣传片、纪录片、专题剧目等多种形式。如横山区连续多年举办了陕北民歌大赛和横山民歌大赛,为进一步抢救、挖掘、保护、传承横山民歌做了不少推广和宣传工作。随着当地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创作、收集横山民歌400余首,培养出陕西省十大民歌手7名,全区民歌手从业者达到150多名,其中,活跃在央视、省级卫视各大舞台的专业歌手有20余名。2019年,横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陕北民歌之乡”。
    佳县古称葭州,民间音乐蕴涵丰富。在民间音乐保护发展中,充分发挥本地特有的政治资源《东方红》的独特作用,开展红色旅游,发展经济。建立东方红纪念园,组织开展东方红文化研究工作,诸类成果多多。
    4月20日参观张庄的李有源故居,对《东方红》产生背景及其政治意义和影响有了深刻的理解,90多岁的李有源侄子演唱的《东方红》更是深入人心,看出李氏后人执著于家族红色民歌的传承。而在佳县白云山道观音乐,对宗教音乐当今的传承和存在方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此次调研活动,对陕北民歌的传承及其现状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各地政府部门均制定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和文化政策,深入挖掘陕北民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陕北民歌的文化生态,对陕北民歌本体及其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关联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各地非遗部门展示的民歌相关保护措施和成果,显示了国家、地方、民间多层立体化建设,各地都拥有以民歌传承人带头、老中青三结合的民歌手培养激励机制以及当下的可喜现状与成果。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多媒体及其各类大奖赛举办,陕北民歌资源由传统逐渐转化和利用,出现了较多与时俱进的新民歌创作,彰显了民间艺术类型化特色,同时,经典民歌、红色民歌得以重点保护传承和发扬。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歌谣”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