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化万象 >

走进大凉山的诗人:来自远方 回到故乡(2)


    故乡和民族是诗人之根
    作家铁凝是第一次来到西昌,“看到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看到世居这里的彝族朋友”。开幕式上,她以中国作协主席的身份发表了欢迎致辞。
    就“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这一宏大的主题,铁凝做了个人化的阐释:“诗歌既是地方的,又是民族的,诗歌更是世界的。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方的生命血脉,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来自于个人又超越个人的伟大诗篇。故乡和民族是诗人之根。”
    整个诗歌周期间,一共举办了三场主题论坛,近30位中外诗人从不同角度对既定主题展开讨论。
    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认为,由于地方性诗歌的兴起,当代诗歌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时代,也有人形容为诗歌的“春秋战国”时代。诗歌的地方性除了激发诗人的创造力之外,无疑还将带来诗歌的普及,培育诗歌的阅读市场,夯实诗歌的基础,然后也就自然地带动诗歌的上升与发展。
    西班牙诗人阿尔贝托·彭博引用加利西亚文人维森特·里斯特的话表达了其观点:只有懂得从差异中学习,从独特中收获,一个民族的生机才会旺盛。也许对别人来说是致命的东西,于我们而言,却意味着生命之本,我们精力充沛地感受着它,勇气十足地宣扬着它。每一个民族都终将还原为它本来的样子。
    论及诗歌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者的关系,吉狄马加直言,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都必须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超越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卓越的诗人,既是他的民族优秀的儿子,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滋养的世界性的公民。
    一个诗人要真正成长,就必须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和养育。他为此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即“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纵的继承,是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数千年所形成的伟大文学传统中吸取养分;横的移植,则是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学进行学习和借鉴。
    一个看似简要实则庞杂的主题之下,各位诗人自持观点,没有定论。无疑,在全球化语境之中,这不是一个对抗的话题。诗歌的魅力所在,自有其相通之处。
    作家阿来早年也曾写诗,其后回归到小说创作,在一群诗人之中,有着“局外”之味。他倒是说,“文学当然是个人的书写,表达个人的命运。我们要达成世界性、国际化,那背后就是最大的单位,人类。我自己的创作当中比较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既有充分的个人性,也要充分考虑文化上的交互性。今天写作的时候,可能很少是为具体的某一个民族、某一种文化。在构思时是作为面向全人类的写作,当然就必须用全人类共通的一种观念,普世的一些艺术思想和方式,来处理这种地方性、民族性的题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