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12 中国文化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全民阅读 全民阅读魅力无穷 陈鲁民 在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文化建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成绩斐然。 为何要提倡全民阅读?简而言之,读书可治愚,益智;长见识,广思路;学技能,增本事;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一人读一人受益;全民读,全民受益。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对个人来说,读书能提高素质,改变命运;对民族而言,读书可传承文明,播撒科学。所以,孔子一辈子手不释卷,七十多岁还“读《易》,韦编三绝”;高尔基“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郑成功慨然有感“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季羡林由衷赞叹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们都把读书变成了生活必需,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因而大得裨益,受惠终生。他们来自不同年代,从事不同职业, 也算是全民阅读的一个缩影, 全民阅读是根据“世界读书日”演变而来。设立读书日的目的就是号召全社会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必需品、读书成为人生一部分。因而,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都会总结经验,探讨得失,提出改进措施,以把全民阅读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更卓有成效。 全民阅读贵在坚持,久久为功。马克思终生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生命,无论生活再贫苦困顿,都始终不忘读书,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后长眠于书桌上。毛泽东从少年开始就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爱读书习惯保持了一生,临终前几个小时还在读书。他们都是坚持读书的楷模,令人高山仰止。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读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时读几页,郁闷时束之高阁;闲暇时翻几篇,工作一忙就忘到脑后。这样的读书态度,心猿意马,一曝十寒,很难有所收获进益。有鉴于此,读书也要持之以恒,长流水不断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方可读出收益,读出效果。 全民阅读,领导干部应成为带头读书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夙夜在公,仍挤出时间坚持读书学习,在谈到自己的爱好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因为长期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锻炼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当今中国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卓越领路人。 全民阅读,要加强引导,让大家多读好书,多读经典。所谓好书,一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二是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传世;三是被评论家广泛认可,拥有大量读者。若按这三个标准衡量,好书与古今中外那些经典书最为接近。人生如白驹过隙,书籍却浩如烟海。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 就一定要多读经典,以便在有限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多读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对于我们正在打造的书香社会更是功德无量。 全民阅读,要方式多样与时俱进。既可以是平面的纸质书阅读,也可以是电子书阅读;既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读书,也可以在手机微信上阅读;既可以是大块时间专心研读,也可以是边角料时间的随意浏览;既可以是教室里的书声琅琅,也可以是忙里偷闲的“马上、枕上、厕上”。总之是不拘一格,不循常规,读了就好,读了就有进益。 全民阅读,让阅读蔚然成风,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理性的自觉选择,也是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读书可以是一种主观爱好,因为有兴趣,读书会感到愉悦,如饮佳酿,如沐春风,同时又能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觉悟,广博见识。读书也是一种客观需要,可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增长才干,拓宽思路,从而胜任工作,跟上形势,从容迎接挑战,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是一种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行为 周大新 只要你阅读,就会有回报。只赚不赔。 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领域,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阅读而获得成功的。 我觉得,书读多了,人在不知不觉之间,会有四种改变: 其一,能让你变得更聪明,让你应付当下生活的能力更强。书是前人和同代精英人物对社会和自然界认识的结果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结晶,你通过阅读把这种结晶掌握得多了,等于你能站在前人和当代精英人物的肩上看世界,当然就变得更聪明了,你应付当下生活的能力自然就更强了,养家糊口还会有问题?书读多了,当教师,课能教得更好;当公务员,公务能完成得更好;当农民,地能种得更好;当学生,学习成绩会更好;经商,商事能做得更顺利。 其二,能鼓舞你创新的勇气,让你拥有进行创造的能力。你读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越多,懂得的知识和道理就越多,对真理的认识就越深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更强,这时就会拥有创新和创造的冲动,就想去做一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家。你要搞科研,就可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你要办实业,就可能成为一个实业家;你要搞政治,就可能成为一个政治家。 其三,能让你的胸怀变得更广阔,让你活得更有智慧。你读历史,会看到多少功名利禄都归于尘土;你读文学,会看到多少人生都在起起伏伏;你读生物学,会知道人就是自然界里的一个匆匆过客,与许多生物一样生命短促。这样,你就不会再为一些小事计较生气,遇到挫折不顺时就不会抑郁自杀,你就会懂得宽容包容退让,活得很有智慧。 其四,能让你的气质变优雅,人变得更可爱。读书多了,最终会影响到人的气质。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欢。 人类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断攀爬向上进步到今天的。从蒙昧蛮荒到跨入文明的门槛,书籍是维系着文明传承的原动力。 阅读是底层社会人员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最好通道。 旧时人们劝人读书时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想用黄金和美女诱引人们去读书。这话当然很俗,不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倒是真的。不止一个朝代,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通过读书和之后的科举考试,慢慢走进了社会的上层,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个人的生活境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我们邓州的李贤。他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勤苦读书,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名,明宣德八年成为了进士,后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成为一代治世良臣。比如在座的很多朋友,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然后参加工作成为了社会精英。 如果你不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沉沦,你就要打起精神,让自己开始阅读。 阅读最省钱最便利的法子是到图书馆里去读。 读书,当然可以自己去买来书在家里读,但一个人要把自己想读的书都买来,并不容易,这需要花相当多的钱,也需要存储的空间。我自己当年就曾经因为没钱,眼看着有好书却读不到,不得不去抄书;后来有了钱买了书,又因无处存放塞到床底,每次去床下找书都搞得满头大汗;多次搬家还造成了图书丢失。所以阅读最好是去就近的图书馆,又省钱又方便。 走进图书馆,是为自己的心灵补充营养。 走进图书馆,是去游览人类的精神花园。 愿意和习惯走进图书馆,其实是人类最高雅的一种出游举动。 现当代的很多人就是学会了利用和使用图书馆,才使自己更快地走向了事业的成功,比如新东方早期的三个合伙人之一王强。 中央电视台《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记者朋友说: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凌晨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院里当时灯光明亮,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 网上的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仍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大学共有综合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100个。 并不是所有喜欢阅读的人都有好的人生境况。 有的人只读书不思考,只向自己的脑子里输入书上的东西,不对输入的东西进行思索加工,从不想也不会向外输出经过自己脑子里加工的东西,结果,他对外部世界不产生丝毫的影响力,外部世界便也无兴致去影响他的人生境况。 他们喜欢阅读却不会读书。 有的人边读书边思悟,获得了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真知,而且敢于坚持己见,敢于说不,但他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好,惹怒了可以决定其命运的人,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境况变糟了。 碰上这种倒霉的事也真是没有办法。 最典型的是苏轼。苏轼是读书很多的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当过通判、知州和礼部郎中,因与人政见不同,多次被贬,先贬湖北黄州,又贬广东惠州,再贬海南儋州。但正是这仕途坎坷,才使他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词文章,才使我们读到了他伤心到极致的诗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类读书人虽然受尽了人生折磨,但他们会留下美好的作品和英名,会获得后世人的尊敬。 类似苏轼的坎坷人生,不应成为阅读无用和阅读有害的证据! 历史上也有不读书却获得成功的个例,但其成功通常很短暂。 历史上和现实里也有一些人不喜欢读书甚至不读书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有些人从不进图书馆也成为了社会精英。 我承认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有人不喜欢读书照样聚敛起了巨额财富,比如民国时期上海青帮的头目张啸林,靠黄赌毒发了家。有人在中年之后不愿再读书,却掌握一支军队成了有名的将领,比如袁世凯。 世上有些事情仅凭本能也能领悟也能办成,但这些成功者在他的事业之路上想走得更远,没有通过阅读获得知识的补充或没有读书人的协助,怕是不行! 不是有不少原已赚了大钱的人,后来或是破产或是进了监狱或是被砍了头?张啸林不就是这种下场? 不是有不少曾经带兵的将军或是被害或是做了俘虏或当了光杆司令?当过83天皇帝的袁世凯不就是在国人的反对声中郁郁而终? 全民阅读,需要更多场景化解决方案 韩浩月 每年两会,“全民阅读”都是关注度颇高的关键词,今年也是一样,在诸多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关于建立“国家阅读节”的呼吁分外引人关注。据报道,从2003年到今年,他不但一直建议成立“国家阅读节”,也在推动阅读的仪式感方面,身体力行做了许多工作。 阅读需要仪式感,这已经是不少爱书人的共识,倡导设立“国家阅读节”,即是把阅读的仪式感提升到国家层面,以全民的名义推进深入阅读。谈到仪式感,会有人觉得,伴随仪式感一起到来的,可能还会有形式主义,真正的深阅读,不需要仪式感。这样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对于少部分读书人,乃至于更多一些有阅读毅力的人,的确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仪式感来强调,但对于大众阅读来说,仪式感的存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扩延至“全民阅读”这个话题,可以这么认为:没有仪式感,“全民阅读”就会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 在智能互联网时代,人的注意力被打乱、分散,没法静下心来读书,不但是许多年轻人的烦恼,也让很多爱书人、读书人感到不安。的确,与手机上纷至沓来的各路信息、社交平台上的即时互动、视频网站提供的段子等相比,阅读的乐趣与回馈,显然要慢得多,这样的大背景下,强调阅读的仪式感,其实是对阅读枯燥一面的补充,甚至在一些层面来讲,仪式感会担当起把全民阅读落在实处的大梁作用。 阅读的仪式感提了多年,但不少人对此缺乏清晰的认知,这就牵扯到了阅读的场景化实现问题——必须有现实的阅读场景作为激励,读书者才能感受并沉浸其中。就像绝大多数人走进书店后会立刻降低声音或者干脆保持不出声一样,书店的阅读场景会带来强烈的暗示,在这里除了读书,最好不做别的,比如打电话聊天,就是被书店这一阅读场景所不能容忍。 朱永新倡导的“国家阅读节”一旦推行,落实在场景化实现方面,其实是有许多事可以做的,比如像“地球一小时”那样,可以在一天当中的某个时间段,争取放下手头的事情,“读书一小时”;比如像“冰桶挑战”那样,人人可以挑战读完一本觉得非常有用但却读不进去的好书;比如可以有更多书店加入“24小时不打烊书店”,在这一天为读者提供各种与阅读、写作、朗读等有关的活动,让所有人都能够就近、方便地过一个有意义的读书日……关于读书的创意是无限的,但的确需要更大、更多的平台来承载。 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流行一个有关读书的段子,说是在全国各地的疫情流调结果中,没有一例行踪痕迹里出现过书店。这个段子的确引人深思,一是疫情期间书店频繁歇业,读者流量降低,自然流调结果中出现书店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极小;二是书店作为一个阅读场景功能的提供方,其作用与价值的确不如二三十年前那样强。到书店匆匆地看看、逛逛,买一本书或者喝杯咖啡就走,使得书店成为了生活的装点,而非必需品。近年来实体书店生存艰难,其实仔细想想,与其逐渐失去更好的黏性有关,强调书店的场景化吸引力,可以让书店焕发重生般的魅力。 当然,现代人的时间有限,休闲时间更不多,而且这些时间要分配给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娱乐形式与内容。这些年,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城市生活方式,这与电影院的场景化运营有关,在线下看电影,在线上交流电影,这种线下线上的互动,必须要有电影院作为实体承载平台,因此电影院的增速才会如此之快。如果书店拥有了类似这样的功能,必然也会再次成为人们的社交中心之一。 和书店一样,迫切需要场景化运营的场所,还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等日渐冷清的文化场所,它们曾在过去的年代,为人们提供过精神食粮,是留下无数美好阅读回忆的场所,怎样让这些文化场所再次热闹起来,需要有精彩的创意、优秀的引领、长时间的坚持。在乡村,公益阅读室也在逐渐变多,如何让这些乡村文化场所不成为摆设,被更多更好地利用起来,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智慧,让阅读之光从小处点亮,并一直延续到每一处,最终汇聚成一场灯火辉煌的阅读盛宴。 以全民阅读赋能共同富裕 涂国文 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活动,在中国大地已进行到第十六个年头了。全民阅读活动正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政府主导,法律护航,机制保障,资源共享,投入不断增加,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氛围日趋浓烈,影响日益深远,社会各界都在全力助推这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大众支持与参与度持续攀升,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持续上升,业已成为一种国家品牌。每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全国范围内的读书活动,更是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阅读,是一种拓宽精神视阈,激发真、善、美与创造力的不二法门。涓滴汇集,终成浩瀚雄浑的心灵之海、文明之洋。潮汐奔涌,流淌和沉淀成民族文化基因与民族文脉。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强盛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全民阅读,对于丰富国人的精神世界,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创建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人民又迎来了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所谓“共同富裕”,既包含物质上的共同富裕,更包含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全民阅读,是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精神上共同富裕的必由之途,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城乡、便利实用、服务高效的体制机制,促进全民阅读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阅读条件和机会,共享阅读的快乐与效益,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崭新课题。 以全民阅读赋能共同富裕,须做好这样三个政策“倾斜”:一是向青少年儿童群体倾斜。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民阅读,应突出青少年儿童优先原则,向青少年儿童倾斜,将青少年儿童特别是儿童作为重点保障群体。二是向山区、农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这些地区民众的阅读资源与平原、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地域性差距,须对这些地区进行扶持。三是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特别是视障残疾人倾斜,确保实现“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世界读书日”宗旨。 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是一项营造书香社会的发展工程,是一项对民族精神进行塑形的灵魂工程,更是一项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全民阅读的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前行。以全民阅读赋能共同富裕;以全民阅读,为共同富裕的春天着花、生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