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今何在小说《悟空传》:后现代皮相下的现代主义写作(3)


    电影《大话西游》的风格和缺憾及其语言上的荒诞感、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在《悟空传》当中都被作者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相对成熟的处理。无论是《大话西游》还是《悟空传》,其反抗的对象实则是“传统”话语空间中的神佛与妖魔。绝对善恶评判中截然对立的不同力量被消解了,而无论是妖魔还是神佛,无一不被重新进行了人格化处理。考虑到《西游记》原始文本及其种种解读的复杂性,从内里精神上看,颠覆的力度究竟有多大是可被重新讨论的,但作为具有明确市场指向的《大话西游》,颇具消费时代特征的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无疑给今何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电影中的唐僧、白晶晶、紫霞等人物的台词以及相关情节,都在《悟空传》里有一定的延续,尤其是电影中唐僧形象极为经典的“话唠”特征,也在今何在的小说中被一再引用。
    作为单独的小说作品,《悟空传》是完整的,但其“完整”的意义需要同时放置在传统小说《西游记》和经典电影《大话西游》之上进行考察——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征引、颠覆、讽刺、继承,既是在参与构建庞大的“西游共同体”,又是在形成自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亚文化传统。而“意义”正是在这种文本与文本、文化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介入当中得到表达、完善和发展。
    在文本最后,戴着金箍的孙悟空杀死“没戴金箍的妖猴”是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纯粹欲望化身而高呼“我不认输”的妖猴被杀,却依靠紫霞模糊了两个孙悟空的身份区别:“五百年时光,五百年前,五百年后,突然重合到了一起”。在这里,作者显然是在有意模糊“孙悟空”、“猴子”等名词的相互指代,这多少显得有些刻意斧凿。但在内里的精神意涵上,两个“孙悟空”终于合二为一,尽管在“瞪大了眼睛,用最后的力气高喊”向如来挑战之后,他就彻底死掉了。
    作者在这里试图传达的意义相当明显,甚至显得有些粗糙。今何在想表达的无非是,对被秩序所约束、建构之“我”的身份的反抗,同时也是对这种反抗所面对的那种几乎不可战胜的既有秩序的反思。这种颇具启蒙意义的主题,在今何在的小说中是以两个“孙悟空”的分裂、复现与彼此交融作为叙事主线而进行的,这条线索不但前后串起了阿瑶、天蓬与阿月、紫霞、沙僧等人的故事,同时也引入了金蝉子与如来赌斗这一更大的叙事框架。其中,每一个人物的故事线索在文本当中都各自发展,尽管作者直陈“我不在乎结局”,但实际上,文本却给每一条线索都提供了具有某种象征性的结局。除去几乎无法描述的“孙悟空”合二为一的场景之外,紫霞投身饲火,猪八戒和阿月殁于天火,金蝉子在与如来的赌斗中失败而形神俱灭,沙僧试图进入神仙体系之内却终于不得不再一次承认并接受其虚伪本性,阿瑶和小白龙则点出悲剧性结局之外的一点点希望……不同章节的组合看似杂乱,实则理路明确,在不同视角的切换当中张弛有致,小说的结构其实相当清晰完整。
    《悟空传》在延续或者参与构建起《大话西游》式语言风格的皮相之下,依旧是在以西游的故事情节来呈现现代意义上的个体困惑与成长故事。在文本中,剧情线索看似纷乱,实则各自清晰可辨,而其精神脉络更可以被明确链接到个体觉醒与反抗意识上。大写的“人”的建构取代了“神”,文本意义因此更为深远博大,而现代语境当中具有启蒙意义的情节同样能够征服大批读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