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骗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47 文艺报 刘世芬 参加讨论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1954年,多丽丝·莱辛获得毛姆文学奖。这个奖项只锁定35岁以下的青年作家,莱辛恰好“封顶”。一万两千英镑的奖金化解了她生存与写作的困境,再加上以后的《金色笔记》,青年女作家莱辛又美又飒。像许多不甘于在写作道路上循规蹈矩的作家一样,写着写着,莱辛就想玩点儿“花样”了。只不过她另辟蹊径得有些另类——竟玩起了化名投稿的游戏:把长篇小说《好邻居日记》署名“简·萨默斯”投向出版商。 《巴黎评论》记者曾这样采访莱辛:“能跟我们再多谈一点儿你是怎样用‘简·萨默斯骗局’愚弄了评论家的吗?” 莱辛不承认“愚弄”,但她直言“像别的作家一样,我多年来一直想化名写一部小说”。化名投稿之前,莱辛非常审慎地研究了读者调查报告,得到一个意料之中的提醒:新作家们的发表和出版必须仰人鼻息,忍受鄙夷。于是她想亲身尝试。她对此也有相当的自信:“我确信多数作家都有此想法。有多少呢?我们不知道,而这恰恰符合事物本原吧。不过我从一开始就打算最终还是要和盘托出的,只是想做个小实验罢了,以此观察评论界和读者反应。” 《好邻居日记》封笔之日,莱辛告诉她的经纪人,她想把这当作一位伦敦女记者写的第一本书来卖。他们计划把《好邻居日记》首先投给莱辛以往的出版商,这样才“公平”。在英国,莱辛通常有两个出版商:乔纳森·开普出版社和格拉纳达出版社。经纪人按照莱辛的授意,把书稿发了出去。 开普出版社立刻退稿。格拉纳达出版社犹豫不决,最后说这书“太叫人郁闷,不适合出版”。遭到两个出版商拒绝,莱辛看了看阅读报告:“内容非常傲慢。真的是很傲慢!” 经纪人转投其他出版商。迈克·约瑟夫出版社是莱辛第一本书的出版商,当时的经理菲丽帕·哈里森是一位聪明精干的女性,她看了《好邻居日记》,对莱辛的经纪人说:“这让我想起了早期的多丽丝·莱辛。” 这不禁让莱辛一阵“惊慌”——她不想让菲丽帕此时揭开“谜底”。她请菲丽帕一起吃饭,说:“这就是我的书,你相信吗?”刚开始菲丽帕还有些失落的样子,但接着她真的变得“很喜欢”。她认真倾听了莱辛的全部想法,并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计划——暂时掩盖真相。 不久,远在美国的克诺夫出版社编辑鲍勃·戈特利布,也猜到了这本书出自莱辛之手。当他得知莱辛的处心积虑,便欣然同意让计划继续实施。于是,大洋两岸的这两家出版公司共同守住了秘密,这让莱辛觉得自己的“计划”非常刺激。倒是莱辛的那些密友,后来收到《好邻居日记》,却没人认出作者是莱辛。这似乎很讽刺。 在欧洲大陆,共有法国、德国、荷兰的三家出版社买下了《好邻居日记》。有一天,莱辛接到法国出版商的电话,告诉她,他们刚刚买下一本书的版权,那个简·萨默斯让他想起多丽丝·莱辛:“你是否帮助过简·萨默斯?” 事件“戏剧”起来,莱辛觉得“捂”不住了:这些明察秋毫的人认出来了!这让她思索:他们辨认出的到底是什么?毕竟莱辛在写作过程中特意改变了风格,“但在这背后一定还有另一种记号,独立于风格”——莱辛这样揣度。这一基础语调,或者语气,到底是什么,从作者的什么地方起源?在莱辛看来,出版商似乎也在倾听、回应一个作家的精髓、基调。 事已至此,莱辛决定实话实说,但请他们必须严格保密:“我们都希望这本书面世时,每个人都在猜想谁是作者。”在正式出版前,研究莱辛作品的专家每人都收到了一本署名“简·萨默斯”的样稿,却没有一个人猜出真正的作者——“所以,结果非常棒!这是天下最好的事了!”莱辛对于这样的保密工作十分满意。 就在公开书的真正作者之前,莱辛还接受了加拿大电视台的采访。记者问:“你觉得将会发生什么呢?”莱辛答:“英国的评论家们会说这本书不怎么样。”果然,作者“简·萨默斯”第一次发表小说,莱辛看到了那些“酸不拉叽的、令人讨厌的小评论”。只是那些来自女记者的文章,能与小说女主人公高度“共情”。同时,“简·萨默斯”还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大都来自非文学界,并且多是由于照顾老人而要发疯的人。还有很多社会工作者对于书的观点正反皆有,但都非常高兴“简·萨默斯”写了这本书。 这样的结果,均在莱辛的意料之中:“我对文学界这架机器已经了解了很多年。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知道将要发生在这本书上的所有的事!” 初试成功,莱辛对“简·萨默斯”简直着迷,意犹未尽:“我应该再写一本!”第二年,莱辛如法炮制,写出续作《岁月无情》,仍由迈克尔·约瑟夫出版社把“简·萨默斯”作为新作家推出。《好邻居日记》和《岁月无情》写于20世纪80年代,耳顺之年的莱辛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而此时的英国,上帝被疏远了,多少年凝结起来的浓重的宗教意识淡化了,去教堂做礼拜、受洗礼、忏悔、结婚成家的人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对传统的疏离和信仰的缺失,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危机,人情淡漠、伦理道德滑坡甚至沦丧,这些历史背景成为多丽丝·莱辛创作《好邻居日记》和《岁月无情》,并呼唤人类相爱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调性。 评论界能把“简·萨默斯”当成一个新人,对作品客观评价,不让莱辛继续享用此前的名气利息,这正是莱辛想要的结果。“那种囚笼,每个成名作家都不得不学会居于其中。想要预测评论家们会说什么,实在很容易。”她渴望挣脱名气与标签的囚笼,“不过请注意,标签是会变的。我的就变过好几次。从《野草在歌唱》开始:‘作为作家,她专写肤色屏障、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她写太空旅行小说,科幻小说’。每个标签管上几年。” 莱辛也想以此鼓舞年轻的作家,她懂得年轻作家写作生涯的艰难。她想让他们看到,“他们不得不屈从的某些态度和过程死板机械,与他们是何种人,有何种才华,或者有多大才华,统统毫无关系”。莱辛也想知道,若是自己换一下身份,用第一人称写作,能不能体验到解放,能否自由地以从未尝试过的方式进行创作。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勇于探索的莱辛,不甘心被盛名所累,而是想要以一个陌生渠道试探一个全新样式。她也明白这里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莱辛的“简·萨默斯骗局”体现的首先是勇气,其次是智慧。 当然在这样的“实验”中,莱辛也饱尝了来自文坛和非文坛形形色色的千般滋味。或许正因如此,《巴黎评论》记者甚至觉得莱辛用假名为两部长篇小说署名的做法很有“雅量”——“你让世人了解了年轻小说家们的遭遇”。 直到1984年,莱辛将两部小说合为《简·萨默斯日记》一书出版,此时方恢复真实署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那山,那海——忆郑克鲁的学品与人品
- 下一篇:福克纳作品的永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