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新技术助力美的创造


    “从你的歌声中听到了远方的诗、家乡的爱、生活的苦、恋人的情、追逐的梦……”这是一位网友在一组短视频下的留言。
    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不同寻常的色彩。这色彩,来自对美和诗意的追寻。
    寻找并分享生活中的美和诗意是人的天性。诗和艺术不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的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流动着的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这种美和诗意稍纵即逝,只有通过文字或者其他形式的记录才可以将其定格,既为自己的记忆留下备份,又可以分享给更多人。过去,人们的诗情多半默默地存放心底;今天,科技进步让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普通人的文化创造工具、传播工具和接收工具——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得以被生成、被传播、被欣赏。
    尤其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这一新媒体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传播障碍:据统计,人类传播内容的80%是通过语言符号之外的媒介完成的。人们就算听不懂短视频中昆曲的唱念,也可以通过画面感受、理解昆曲所传达的情感。
    短视频的内容有个性、有趣味,易于生成、便于转发和传播,让人们在创造和分享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上,人们传递并交流着自己对美的发现、对艺术的理解,尽情地释放内心深处的诗情。天南海北的人可能有着相近的生活趣味,一条表现日常诗意的短视频往往可以在用户间引发共鸣,进而带来可观的自发传播。艺术也借助这样的渠道,进入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润物无声中提升着普通人的审美素养。此前曾有短视频平台联合多家艺术机构联合发起艺术计划,就是旨在以短视频为媒介推动艺术创作与交流。
    短视频的出现,带来艺术和美学的范式变革:传统意义上纯粹学术性与欣赏性的美学,正在转化为普通人的实践美学。艺术创造原本就不是小圈子的事,而是普通大众日常之事。用户生产内容(UGC)这种生产与传播模式,更是不断为“大众创造+大众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中欣赏、在参与中创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产品存在低俗、恶搞、做作、浮夸的问题。我们不能被流量法则裹挟,而要有所坚守,要遏制低俗和恶俗,让人文雅趣成为一种时尚,让创造美、传播美、欣赏美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日常,让更多人心底对美和诗意的向往得以释放和融汇。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审美教育者、传播者,以及短视频平台运营者的职责所在。
    新技术成就了新媒体平台,这里有流动的空间、跨界的互动,既是传统艺术的平台、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创意平台。在这里,人们打通自然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拉近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的距离,弥合审美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品质,塑造人文雅趣,帮助人们成为“生活艺术家”,助力塑造美的心灵。
    版权声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