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更接地气不妨从“非遗在社区”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04 中国艺术报 许兵 参加讨论
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成都市“非遗在社区”活动近日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办事处清源社区举办。油纸伞、剪纸、杖头木偶戏等一系列非遗项目纷纷亮相。近年来,这类非遗文化进社区的活动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让人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够看到各种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遗作为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源泉。但一些非遗项目曾经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或消亡的危险。这一方面是与保护不力有关,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一些非遗项目自身阳春白雪、不接地气所致。实际上,非遗并不神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油纸伞、剪纸、“牛郎织女”传说,这些都曾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由于工艺繁复、互联网冲击、商家片面追求过“洋节” 、经济效益等原因,更由于我们在非遗走进社区、村落、学校,走进千家万户方面做得不够好,非遗普及没有走进寻常人家,非遗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让非遗鲜活起来,让非遗在我们心中、在孩子心中扎下根,发挥出承载历史、传承精神、鼓舞人心的教育作用,是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成都市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就是让非遗更接地气的一个尝试,通过进社区的活动,让民众聆听、体验、感知非遗,在唤醒民众历史文化记忆、培养非遗情感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这样的活动还需要长期持续,加大力度,普遍开展。 非遗来自于人民,就要活在人民之中。如果让非遗仅仅活在辉煌的过去,脱离了当下的生长土壤,就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非遗是十分脆弱的,非遗要发展就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继承和创新,但当下,非遗项目普遍面临传承乏人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非遗与人们的“交往”太少,人们对非遗项目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缺少对非遗感兴趣进而热爱的人群,自然也就缺少能传承非遗的人。非遗与社区的紧密结合正是近距离让人们了解非遗并喜爱上非遗的契机,特别是对于可塑性非常强的青少年群体,也许这样的活动就能在某个少年心中种下一颗非遗的种子。 “在社区”还是第一步。让“非遗”更接地气,还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公民共同努力。政府要更加关注非遗工作,加大保护、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要抓住“非遗传承人目前还在”的关键时期,挖掘、收集和整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拯救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要找准非遗与现实作用的结合点,通过发展非遗特色旅游,开展寻根祭祖活动,打造特色景点等,拓展非遗文旅的深度和广度,培育其现实生命力;要在学校、机关、社区、村落中广泛开展非遗技艺、故事的传承、教育工作,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使他们成为非遗的欣赏者和传承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贫困地区直播带货要算清经济账
- 下一篇:论文何其重 学术何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