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热血燃烧在滚烫的诗句里


    日前,现代著名诗人田间(1916-1985)迎来了百年诞辰。他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做过有益的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编 者
    因为跟田间先生的哲嗣田长生同学的缘故,我曾多次见过田间先生。印象较深的有两次。
    我是田家的常客,田家不把我当外人,遇到吃饭的时候,坐下就吃,不讲客套。因为田间先生在河北工作,不常在家,所以我也很放松。有一次吃中饭的时候,恰逢田间先生在家,我有些拘谨。田间先生大概看出来了,非常亲切地笑着问曾在晋察冀工作的我母亲的情况,然后就像亲人一样地招呼我坐下吃饭。吃饭时,我看到饭桌上的几盘炒菜旁还摆着几小碟似乎是南方口味的咸菜,有些奇怪。因为我家是北方人,只在吃早饭时才吃咸菜。田间先生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吃饭的时候吃些咸菜可以甜咸搭配,调剂口味。我咀嚼着老人的南方习俗和细腻的口味,拘谨也在无形中不翼而飞。这时,我感觉田间先生与其说是一位著名人物、了不起的诗人,倒不如说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更为确切。
    “文革”后期的王府井新华书店里,犹如只有点点骆驼刺的戈壁滩,书架上只摆着寥寥可数的一些书。我在空旷的大厅里徜徉着,为我所在的部队购书。忽然,我眼前一亮,田间先生穿戴着干净得像是浆过、洗得有些发白的浅灰色干部服,戴着干部帽,手里拎着一个布包,步履轻盈地从楼下往二楼走。他的眼睛里闪着晶亮、喜悦、新奇的光,熟稔地与店员们打着招呼,一点儿也没有著名诗人的倨傲神态,倒有着远行的游子回到久别的故乡般的兴奋。
    当时,田间先生应该是处于逆境的。但是,在他身上洋溢着一种精神气质,让人强烈地感觉到:他爱书,爱生活,爱这个世界,对祖国的事业和前途,怀抱着赤子一样的信心。
    田间先生是诗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谈到田间先生,好像不能不谈谈他的诗。作为一个读者,我喜欢田间先生这样的诗句:“在诗篇上,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的国家/要温暖,要明亮。”“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被诗人反复咀嚼、吝啬选择的每一个字都像一颗子弹,直击读者的心灵;每一句话都像一阵清风,驱散了迷雾妖氛。这是诗人在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用生命和热血写下的血性文字,让有血性的人血脉血脉偾张、热泪盈眶。
    中国的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回荡着强劲的爱国主义传统。田间先生的抗战诗歌同它们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田间先生本人就是战斗者,或者首先是一个战斗者。诗歌是他用来战斗的武器,就像战士手里的枪。所以,他要从上海到延安,再从延安到晋察冀,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践行着他自己的誓言。所以,他也才能写给战斗者,做了他们手里的武器。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田间先生虽然已经辞世31年了,但是,他的心跳、他的呼吸、他的热血、他的憎爱依然声息可闻地活在、熊熊地燃烧在他的滚烫的字字如金似铁的诗句里……
    田间先生因此不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