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致巴金信札两封(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56 文艺报 胡嘉 newdu 参加讨论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三年多,李劼人和巴金的友谊不断,除每年开春在北京开会的见面外,平时更有不少书信往来,此信中巴金寄去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册”,李劼人大为感谢,称此书“将来于我参考时大为有利”,体现出李劼人重视史料,是在以史为据的前提下,再铺陈故事、刻画人物的写作特点。 信中所及将为有利的那作品,也就是后面提到的“拙著《大波》第三部,赶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写完”,可以明确李劼人改写《大波》前三部的时间为1957年6月至1961年12月28日。此后至李劼人去世的1962年12月24日为止,其改写的《大波》第四部未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的改动内容相对均不影响原出版作品的整体内容,而《大波》的改动内容则由50万字改写了40万字,基本是重写。虽然同为《大波》之名,内容上几乎是两种风格,可以视为两部作品。对于该作的重写,巴金曾在《谈〈秋〉》一文中提到:“我很佩服比我年长13岁的李劼人同志重写《大波》的决心和毅力”,李劼人生命的最后五年半时间都在重改《大波》。201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劼人全集》,同期收录了1937年版的《大波》和1957年后改写的《大波》,显而易见的是,1937年版的《大波》是更为珍贵的。 巴金曾于1961年1月5日到李劼人的菱窠住所看望,同行的还有时任《四川省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的张秀熟,以及老朋友沙汀。李劼人和巴金相见的最后一面应该就是信上提到的“一切俟在京面谈可也”,即1962年3月在北京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而谁曾想,这竟是最后的面见。 李劼人的去世是那样戛然而止,1962年12月25日,在李劼人病逝的次日,巴金在唁电中沉痛地说:“文艺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他不仅是一位热血侠肠的好人,还是绘声绘色的小说家,也可以说他是成都的历史学家,他的小说岂止是成都的风俗志”,而最重要的是“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文学 风景这边独好
- 下一篇:悲悯情怀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