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虎生:60年始终在路上(书人书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5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稚丹 参加讨论
《老记采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书名初望而生雅意,细品又非常贴切。作者张虎生虽曾担任全国人大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人民日报副总编,堂堂副部级,却常以“记者”身份自居自傲,自言“这一辈子就想学新闻,干新闻”。 1956年,他从太原五中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才从校长马寅初的口中知道,他是当年的全国文科状元。 萧乾给他们上第一堂课时曾说:“你们选择的职业是好行当、苦差事。”大学二年级开设实习课,老师不出题目、不给线索,要求一个月内交出一篇新闻稿。他每天坐公交车到西直门,东瞅西看就是找不到新闻,眼看大多数调干生纷纷交稿,都快急哭了。后来终于在北新桥街角看到一辆卖蜂窝煤的推车。卖煤工说,这是新出的产品,省煤好烧,再多的就要问煤建公司了。公司的人看到他掏出的只是实习证,取出一摞材料撂桌子上便扬长而去。他记下有用的文字和数据,又走访了两户用上蜂窝煤的人家。经老师推荐,这篇《北京市大力推广蜂窝煤》在《北京日报》见报,让他初品记者的乐趣。他由此知道,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新事物、新发展、新理念为自己聚焦和传播的标的。 1960年刚毕业,他就担任了中联部拉丁美洲研究所《拉丁美洲丛刊》的副总编。如果说求实求快求新是记者的首要素质;那么,求深求严求准则是编辑的第一职责。他勤奋学习,关注国际风云变幻,细心领会并精确阐明国家的外交方针。 “文革”中,他被下放河南农村劳动10年。“四人帮”甫一垮台,他即奉调回京参加写作班子,奋笔疾书,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批判“四人帮”的系列文章。1980年被调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负责民主与法制的宣传工作。10年后,他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不上夜班的日子就沉下去接地气,力争写出鲜活作品。 作为张虎生大半生笔耕生涯的部分结晶,《老记采薇集》分报苑笔耕、域外采风、学海刍议三部分。报苑笔耕显示了他远高于一般记者的眼光层面和政治素养,如《碑 里程碑 墓碑》一文总结江青央求洋人作传树“史”碑,王洪文在上海国棉十七厂开“瞻仰圣地”搞“房”碑,姚文元磨秃狼毫自营“书”碑,张春桥立意拼凑一个“张春桥思想”,替自己垒一通“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第四个里程碑”,到头来自造了一块铭刻着“四人帮”篡党窃国可耻失败记录的墓碑。文章高屋建瓴、文笔辛辣纵横。学海刍议则有《石锚物证与殷人东渡辨析》类专业高深的学术论文,从历史史料、殷人航海能力、有无可能走“阿留申航线”等三个方面详尽论证,否定了殷朝曾远航美洲的说法。 比较让人吃惊的是域外采风部分,生动鲜活,种种奇闻趣事如在眼前。如《衣食住行在曼谷》一篇,从“由于长途电话线路不畅,从印度飞往曼谷途中,心里就不太踏实”,且果然看不到接机人的切身焦虑开头,立时将读者带入当时情境。曼谷市内平均车速每小时5公里,司机们习以为常,常常拿起杂志来看。朋友告诉他,如果恰好路经街道,去大排档用完快餐都来得及。长年累月这么磨练,所以泰国人很少有急性子的。这些描写充分展示了他对文字的掌控力及高妙造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师傅璇琮
- 下一篇:关于《秋枫文稿》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