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想和年轻人“聊聊天”,为何要去开个人微信公众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18 上观新闻 皮光宇 钟菡 参加讨论
关键词:莫言 微信公众号 年轻人正流行把微信公众号当作自留地。 “莫言老师已经熟练跟年轻人对上暗号了”。日前,一篇《莫言开公众号啦》的文章在社交媒体刷屏,在文章里,知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宣布了自己新开设公众号“莫言”,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打出醒目的标语——“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这也是该公众号的简介。 莫言的公众号截图 和年轻人聊天,为何选择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方式? 如今,开设个人公众号正在不少90后、00后年轻人中流行,他们把微信公众号当作宣泄情感、打造人设的自留地。正如莫言在文中的视频里所说,自己开公众号的目的是“向年轻人学习”,并会在其中展示自己的创作信息、创作感悟和一些作品片段。“我非常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跟大家建立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开设目的,也和当下年轻人对个人公众号的玩法不谋而合。 写公众号,可以自我疗愈 “朋友圈是一览无余的东西,别人发了朋友圈,有的时候,你不得不看。”“90后”申滢的苦恼也是许多年轻人都会遇到的:某个微信好友会一天连发数条广告“刷屏”,信息冗余,这也让她忍不住自我反省,有时候“旺盛的表达欲”或许会打扰到别人。于是,她选择创建一个公众号,记录起自己的琐碎日常。 陈杨的后台留言 在很多人看来,与朋友圈的随性和碎片化相比,公众号里的表达更加真诚、系统化。大三学生陈杨觉得,朋友圈和公众号很像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前台和后台,“在朋友圈中,人们常把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展示给外人看,而公众号是我的一小片自留地。”因为公众号需要订阅才能收看,在这份“自留地”里,创作者可以相对没有顾忌地表达自己。 即将读大二的粟子骞为了缓解期末宿舍内的焦虑情绪,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了一篇记录寝室搞笑日常的文章,大家看后开心一笑,暂时忘却考试压力,也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开学后就要读大四的沈佳颖曾在低落时期在个人公众号里发过一篇文章,收到了公众号后台一条鼓励的私信,让她感到温暖,也决心走出灰暗,继续做一个“小太阳”。 陈杨的公众号简介里写着:“寻找自由与真诚”。大二上学期时,她曾做过一个关于抑郁症的选题,一位学姐激发起她建立公众号的信念。“学姐说,‘每当看到陌生、包容与安慰,都想要飞奔进世界的怀抱里大哭一场。’我也想坦然地面对我的情绪,在这样的平台上,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写出来,其实有一种疗愈作用在里面。” 王都的后台留言 看当下年轻人写的个人公众号,令人想起曾经流行一时的博客、人人网,但对于“00后”一代来说,这些名词已经陌生。王都就读于某高校医学专业,在她看来,微博只允许个人发布140字以内的文字,而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需要借助短视频的形式,只有公众号可以满足自己写长文章的需求。“尽管碎片化阅读时代,很少有人会耐得下心看大段文字,但我还是想这样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白天要上课和实习,陈杨把睡前码字的时间逐渐固定下来,让公众号写作变得更有仪式感。“公众号是我给自己塑造出的个人小世界,能够让我更加专注地思考自己,思考生活。” 在运营中找到趣味相投的群体 不少年轻人开设的个人公众号单篇点击过万,背后也有运营的巧思。“个人公众号也是面向公众的,要打造人设。”粟子骞介绍,他会参考自己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量进行选择,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搞笑人设”,并打算设立专栏,将自己的公众号系统化。 前不久,一位每天精心晒学习日常的小红书“学习博主”最后考上中专的消息引发热议。王都发现,很多B站或小红书的“学习博主”会刻意打造一种一天近乎24小时学习的“自律人设”,但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创立个人公众号,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应该把自己的挣扎和困惑记录在上面,让更多有同样经历的人知道,有困惑很正常,从而更好地跨越迷茫期。” 在这些年轻人运营公众号的日常里,策划和整理思路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毕业、刚工作三年的董亦鹏把开公众号作为自己创新表达的“试验田”。大三学生李嘉铭和几位同学共同“经营”一个公众号,希望打造成朋友们思想交流的平台。 “曾经我也有一段时间为了涨粉、提高阅读量而去运营,那种感觉就很不好。所以现在有想说的就说,只要能跟真正愿意读的人共鸣就很棒了。”王都、陈杨等人都经历过因为突然涨粉而不由自主地想迎合粉丝的阶段,也一度因为比不上“高端”“学术”的公众号而自卑过。但他们觉得,最后能留下的粉丝还是因阅读而产生共鸣的志趣相投者。 有学者表示,集中在某个公众号里的人群,往往都有共同的兴趣和三观,是趣味相投、观念接近的小群体。后台的互动是自由平等的,作者和读者也都通过微信公众号形成了极具个人化的社交网络关系。 王都和男友共同创建公众号,一开始用来分享学习干货和高考经验,后来分享高校日常和个人观点。她曾以为关注自己的都是高校大学生,直到后台留言累积起来,她才意识到原来受众更多的是小镇里的孩子们。他们留言告诉王都:“见到了很多生活的可能性”。“没想到自己的分享能有这样的作用,这让我成就感爆棚。”王都说。 陈杨曾去参加支教,大凉山的孩子们同样给了她温暖。因为不能交换微信,陈杨选择了用公众号后台的方式与孩子们建立联系。“班里很多小孩子关注我的公众号,有时候会在后台给我留言,或者是看看我平时写的一些东西,我有些想对他们说的话也会写在公众号里。” 这种作者和读者间跨越时空的交流和影响,是个人微信公众号的魅力之一,或许也是莫言选择这种形式和年轻人“聊聊”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凡尔赛文学”讲义大纲:物质化、戏仿与解构
- 下一篇:警惕耽改剧把大众审美带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