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呈祥:我的问学之路(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25 《中国艺术报》 newdu 参加讨论
三 还在路上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新时代,科学求真,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艺术求美,为之营造和谐的生态氛围。两者互补生辉。艺术理应以自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培养造就受众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高雅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油滑的审美情趣与鉴赏修养,从而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龙门石窟 苏州狮子林 只有首先“各美其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才能真正“美人之美”,进而把两者交融整合,做到“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 反思六步,步步为营,我战战兢兢地行进在令人汗颜的问学路上。如果说,荒煤、朱寨、吴野老师带我进入文学殿堂;那么,钟老则引我领悟电影美学指向高远精神境界的奥秘;而王元化先生就是教我懂得“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的哲理导师。梳理近40年来自己的蹒跚问学,主要学术观点是—— 1.力倡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文化旨在化人而非一味化钱,艺术旨在养心而非一味养眼,更不能花眼乱心;文化建设重在引领不能消极迎合,“要把满足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适应是为了征服”;文化创造者贵在文化自觉而万勿盲目,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靠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靠艺术把人的境界养高,然后再靠高素质、高境界的人保障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此乃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相反,急功近利地逼文化化钱,让艺术止于养眼甚至花眼乱心,不惜牺牲人的素质和理想,那么低素质、低境界的人势必把即便搞上去的经济吃光、花光、消费光的,是背离科学发展观宗旨的。 2.提出“氛围说”、“宝塔喻”、“引领论”。21世纪人类进入了科学与艺术结缘互补的新时代,科学求真,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艺术求美,为之营造和谐的生态氛围。两者互补生辉。艺术理应以自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培养造就受众深刻而不肤浅、沉稳而不浮躁、高雅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油滑的审美情趣与鉴赏修养,从而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民族艺术犹如一座宝塔,塔座作品愈包容则愈厚实坚固,塔身作品则按历史品位与美学品位的不同有序地拾级而上,塔尖作品则应为那些经过历史与人民检验的确能代表民族审美思维最高水平的经典。此序决不可颠倒。民族的整体精神素质和群体性的审美鉴赏修养,正是靠这些塔尖经典作品为灯塔来引领精神航程的。 3.建议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不科学提法。这是一个在文艺界流行和实践了近30年的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提法。这个提法,在理论思维上逻辑混乱,错把逻辑起点为作品自身品格本属于创作美学范畴的概念思想性和艺术性,与逻辑起点为观众接受效应本属于接受美学范畴的概念观赏性,置于同一范畴下判断,说“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就犹如说“男人女人农民三统一”一样逻辑混乱,给人造成符合逻辑的推论:似乎存在一种不讲艺术性的观赏性需要贴加上去,而顺理成章地这种不讲艺术性的观赏性正是凶杀、打斗、床上戏等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亦即误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的感官享受当精神美感;惟其如此,在实践效果上已证明正因为理性思维上的失之毫厘,造成创作实践上的谬以千里,成为了娱乐化、低俗化泛滥的重要理论根源。 4.主张文艺批评要坚持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所谓“美学的”标准,即考量作品承载内容的形式达到的审美化程度;所谓“历史的”标准,即考量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艺术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美学的”必然是“艺术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所以“历史的”也当然涵盖着“人民的”。西方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以及五花八门的批评标准都可以研究借鉴,但必须是“见好才拿,拿来就化”,决不能生吞活剥、东施效颦。只有首先“各美其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才能真正“美人之美”,进而把两者交融整合,做到“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那种悖离中国文艺批评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是非为是非”的批评标准,必须坚决反对。 5.提倡高等院校应当成为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当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不仅应着意久远,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流的高端艺术人才,而且应当承担引领社会风尚的神圣使命。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理想信仰,必须把适应多样化的时代需求与提高师生学养、素养、修养结合起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哲学管总,哲学通,一通百通。要摒弃长期制约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而代之以执其两端、把握中间、兼容整合、全面辩证的和谐思维方式,真正在艺术教育和研究领域里践行科学发展观。 6.呼吁加强科学的文艺批评,批评贵在实事求是。批评家一要善操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枪法,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秉持科学的判断力,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二要锻造理论的定力,万勿随波逐流,今日说东,明日曰西,左右摇摆,本身就不是东西;三才能真正靠判断力和理论定力赢得追求真理的战斗力。 7.改编文学名著是提升影视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人类文艺发展历史而言,艺术先于文学,文学乃人类语言的艺术,而早在人类尚无语言时便已产生了如岩画之类的艺术;但当代繁花似锦的各类艺术,恐怕都离不开文学为基础。完全意义上的“忠实于原著”是不存在的,影视改编者忠实的,说到底只是改编者对文学原著的理解。因为文学思维与影视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前者以文字语言为载体,往往假定时间,形成叙事链条,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一种对应的相对丰富的空间联想来完成鉴赏;后者以视听语言为载体,往往假定空间,形成叙事链条,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激发观众产生一种对应简单的时间联想来完成鉴赏。所以,改编者的视听思维不可能与原著者的文学思维完全重合。改编者须吃透原著的精神指向、美学风格、审美个性,将原著靠文学思维搭建的小说的艺术的山消化掉、粉碎掉,留下一堆闪烁着原著精神与艺术精灵的创作元素,然后遵循影视艺术思维的独特规律重新搭建一座影视艺术之山。 8.珍视经典,敬畏经典。民族经典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经典也可改编并通过改编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但改编须遵从经典的价值取向、人物关系、艺术风格顺势方向加以丰富、深化、发展,而不能逆势方向加以解构乃至颠覆。顺势与逆势,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对待经典的改编观。前者积极地传承和发展了民族经典,使民族艺术更加生机勃勃地自立于人类先进文明之林;后者却无异于拆卸了民族艺术大厦的根根支柱,使民族艺术不能自立于人类先进文明之林。 9.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可以有产业,但不能产业化,因为“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产业化势必导致资本生产即市场运作,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精辟论断:“资本生产对于精神生产的某些部门来说,如艺术、诗歌相敌对。”如是,唯票房、唯收视、唯点击率便顺理成章。如英国提出的“文化创意”,原意重在“意”,即文化化人之意,但传到中国被变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变成了“创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人类的只可触摸、靠心传口授(如民间剪纸,靠作者把一张红纸横竖几折,以一把剪刀巧妙地几剪,展开便成为一副艺术品,这无法用文字语言记述传承,而只能口传心授)的文化生产流程的主张,在中国被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被加上“产业化”,于是,便出现了大量将精美的剪纸艺术品拿到电脑上批量复制,再摆到旅游点卖钱的现象,毁掉了原本要保护的文化生产流程,与初衷相悖。 回望一生,年近古稀,不少的黄金时间都用在了行政工作上,问学路上成效甚微,甚为惶恐,但也不以为憾,因为行政工作也是需要人去做的,每念及此,鞭策自己抓紧夕阳时光活到老而学到老,问学路上生命不息永不止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奇闻轶事
- 下一篇:我的文学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