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依青山的农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5:11:30 人民日报 张紫清 叶和松 参加讨论
周立波故居正门 张紫清绘 正是骄阳似火的时节,汽车下了长(沙)常(德)高速,往西再走约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益阳市谢林港镇邓石桥村。进村之后一路是浅浅的山岗,山上长满了松树杉树和油茶树,这里是作家周立波的老家。 周立波是一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中叶文坛的作家。他的两部描写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一部《暴风骤雨》,另一部《山乡巨变》,还有一系列反映故乡热土的中短篇小说,曾经拥有广泛的读者。有一段时间,他每发表一部作品,都会掀起一股阅读热潮。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先后翻译过俄国作家普希金《多布罗夫斯基》、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等外国文学名作。然而,也许很少人知道,他的许多作品,却是在乡间的老家写出来的。 这幢祖传老屋,相传是周家祖辈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初建,经后辈完善逐步形成现在的格局。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筑的围墙,崖山式小青瓦屋顶。与北方的四合院不同,是“三间两搭厢”的格局。厢房与偏房之间,有狭长的天井相隔。这里虽是山乡,却地处洞庭湖区,想必是为了避防洪涝灾害,房屋不是用泥砖砌成,而是竹木结构。除了整栋房屋的框架、正门的墙壁是纯木构制外,其他房间的墙壁,则采用竹片编织为墙心,两面糊泥,然后再刷石灰,谓之“编竹夹泥”制作工艺。这种典型的洞庭湖区民居建筑体现了湖区的民俗与风情。 进入正厅右边的第一个房间,是周立波父母的起居室。室内陈设的物品,据说和当年的摆放位置一模一样。有宁波雕花的大床,双门大柜,摇篮、坐篮及日用家具。1908年,周立波就在这个房间里出生。 周家当时家境应属小康,有水田,有油茶山和桐树山。水田收获稻米,是主粮;茶油供食用,桐油供点灯。这是湖区山乡农家生活的常见模式。周立波的父亲还做过当地小学校长。1924年,周立波去了长沙读中学,后来又去上海进劳动大学,渐渐地成为一位革命者、文化人。1939年,周立波来到延安。此后,就与家里中断了联系。那时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周立波几年不回家,引起当地的怀疑,家里人便放风,说他去南洋谋生了。但是,他不可能不想家,本来也是有机会回家的。1944年11月,周立波作为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司令部秘书,跟随司令员王震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部队到了离他家二十几里的地方。这时益阳已经沦陷,日军层层设卡,日伪维持会助纣为虐,周立波有家不能归。找人打听后,说他家的人都死光了,周立波痛哭了好几天,其实他的家人并没有死,而是跟着乡亲们逃到深山里躲兵乱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与章培恒先生交往二三事
- 下一篇:苏叔阳:心底的愿望